中医教育如何打通“任督二脉”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王省良主张:“中医课程最好能以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经典为主,同时突出区域特色,满足中医根据个体、时间、地域采取不同治疗方法的需要。”

    而在临床阶段,很多中医院校都在套用西医的“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很多专家都认为,这种“打好地基再盖大楼”的阶段学习法并不适合中医。中医的知识体系是一个整体,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不容易分割。

    王省良表示,西医从事基础研究和教学的人员可以不从事临床工作。中医则不同,基础课的老师不会开方看病,很难讲好中医理论。上课从理论到理论,学生不太容易掌握中医学说对疾病发生、临床治疗的价值。中医的命脉在临床,中医教学应该反复临床,培养中医思维。

    胡刚认为,巩固理论知识、强化实践环节是两位一体,只靠集中一年或一年半的实习是不行的,中医临床要做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但目前的中医临床有“跟着西医走”的倾向。中医院校学生有近一半时间在西医医院,即使在中医院也是在病房学习如何用西医方法诊疗病人,真正的中医临床可谓少之又少。

    针对这一问题,一些学校也开始尝试突破三段式培养模式。南京中医药大学从大一的基础课开始,增加临床见习课时,如中医基础理论课增加了对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理论、气血津液理论等相关的临床见习的课时,学生可以通过住院和门诊病人的诊疗过程,理解上述中医理论的具体运用,从而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中医教育既教中医也教西医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学生掌握中、西两套医学本领,但这样做也有一个明显缺陷,学生同时学习中、西两套医学理论,容易产生混淆。而且,西医理论相对而言比中医理论容易接受,很多人先入为主,接受西医后对中医产生怀疑。王省良认为,理想的培养模式是,首先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让学生对中医充满自信,愿意“原汁原味”地使用中医,成为坚守中医理论的“铁杆中医”。

    李萍建议,培养中医人才要从娃娃抓起,比如医学院校可以创办附属中学、小学,或通过开展“中医文化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从小耳濡目染中医知识,对孩子们进行中医文化启蒙。一部分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长大后再进入中医院校学习。“学中医需要深厚的国学功底,以及对中国传统哲学的了解,这些也应在中小学阶段尽早培养。”李萍说。

    据了解,有的中医院校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尝试。比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北京市142中学(宏志中学)联合举办了杏林班,拿出几门中医学课程向高一、高二学生讲授,让中国传统文化进入到中学去。

    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如何调和?

    如果说“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适合西医教育,那么适合中医教育的教学模式是什么?如果你去问10个中医专家,10个专家都会告诉你:是师承教育

    中医学是一门传承性极强的医学科学,而“师带徒”是传承与发展中医学一种比较成熟的模式,因为只有通过师传学习,才能真正领悟中医精髓。对以师带徒、口传心授方式的优点和重要性,胡刚深信不疑。他举例说:“徒弟在给病人把脉、抄方侍诊中,可以及时了解老师的思维方式、治病用药方法及各种脉象的细微差异,在临床实践中继承老师的医术,并不断增强徒弟的从医信念。” 

    一些中医院校已经意识到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价值。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从2011年起开设“岐黄国医班”,从大一开始就给学生配备导师,不仅带着学生出诊,而且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都由导师负责。学校遴选一些德高望重的导师,把他们的材料公布,由学生来选择。南京中医药大学从2008年起开办“精诚计划”班,突破三段式教学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临床课程与临床实习一体化、科室轮转与名师传承一体化的三化式教学运行方式,学生入校后,即全程跟师学习,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008级精诚班学生朱金记得第一次见到导师周学平时,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一个很认真的人,你们跟在我后面也一定得认真”。5年求学期间,平均每个月导师都会与学生见一次面,谈学习、带门诊、讲志趣。

    但是,当中医进入现代大学,这种模式开始变得不现实。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杜雅薇博士认为:“学校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强调规范化现代教育,这就使传统中医教育变为单一的院校培养模式,如统一教材、统一学术观点、统一教育模式等,其结果是离传统文化、传统中医越来越远,于是中医教育陷入两难境地。”

    高校扩招也让师承教育实施的难度明显增加。在很多中医院校,课堂上常见的场景是:一个大教室里有上百个学生,教师照本宣科,讲完课就走人,师生之间的交流少得可怜。陈薇告诉记者,直到研究生阶段,有了专门的导师,才可以跟着导师做科研、学习理论知识、出诊,学习效果好多了,但也不尽如人意,因为有不少导师担任行政职务,有时还要参与一些社会活动。

    “不过,将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简单对立,认为院校教育一文不值的观点显然也不对。”胡刚告诉记者,“过去一个徒弟只跟一个或几个老师学习,像叶天士那么优秀的临床大家,在他学习期间也只‘凡更十七师’。”而现在的学生在大学5年期间,要听50位以上老师的理论课,实习期间要跟30位左右老师临床,学习机会大大增加。“加上基础、临床和实习的过程均有明确教学目标和质量监控要求,故能够确保学生的基本质量。”胡刚说。

    “院校教育好比‘高速公路’,可以快速培养大量的标准化人才,但处理不好,培养出来的学生容易‘千人一面’;师承教育好比‘闲庭信步’,有利于中医思维和个性的传承,但处理不好,培养出来的徒弟容易‘挂一漏万’。”在王省良看来,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各有利弊,办中医教育应切合国情,符合规律,兼顾规范化和系统性。因此,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取长补短。

    在名师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各地也在绞尽脑汁,让师承和院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一些中医院校以短学期制和导师制的形式缓解名师资源短缺问题。比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尝试把本地名师带徒和跨地区拜师等方式结合起来,组织“名师共同带徒、弟子集体跟师”,创立“一代带二代、跨地跟名师”的师承教育模式。2013年,学校又将附属深圳中医院建成深圳临床医学院,先后招收两届120余名学生,学生上午跟师门诊(查房)、下午参加课堂学习,实践课时增加一倍。

    近年来,大规模网络课程的风靡也为中医师承教育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但据记者了解,目前这方面仍是空白。王省良就此曾多次建议,应该推进中医“慕课”试点,建立教学直播录播系统,打破教学的地域、场地等限制。

2013年全国高等中医药校数及开设中医药专业的

高等西医药院校、高等非医药院校机构数 单位:所

    高等中医药院校

    设置中医药专业的高等西医药院校

    设置中医药专业的高等非医药院校

 总计 45 93 122   普通高等学校 45 93 122    其中:大学 17 21 73       学院 9 20 18       独立学院 9 5 4       高等专科学校 9 25 1       高等职业学校 1 22 26

    2013年全国高等中医药校数统招研究生、本科、专科毕业、招生、在校学生数

    院校数

    (所)

    毕业生数

    (人)

    招生数

    (人)

    在校学生数

    (人)

    预计毕业生数(人)

高等中医药院校总计 — 134796 183078 586090 148484 博士生 16 1133 1281 4317 1714 硕士生 25 10389 11716 33118 11257 普通本科、专科生 45 84585 98236 384476 91708 成人本科、专科生 34 34769 67473 148471 43805 网络本科、专科生 1 3920 4372 15708 — 其中:民族医院校 — 7639 9988 34560 7804 博士生 1 3 4 15 6 硕士生 1 15 30 69 18 普通本科、专科生 5 5973 7283 26221 5727 成人本科、专科生 4 1648 2671 8255 2053

    (摘自《2013年全国中医药摘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