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教育信息化区域应用典范推选活动特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远程教室

    4300多所联盟学校、网站实名注册师生人数73万余人,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

 只为冲破“资源孤岛”

    近年来,我国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地教育机构,以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为推手,努力架起跨区域、跨校际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但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仍然存在。

    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不足,相对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真正适应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教育教学资源的相对缺乏,让信息技术服务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在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总体缺乏的情况下,资源分布不均的矛盾日益突出,优质学校与普通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之间,在制作、积累校本资源的能力与数量上差距较大;部分学校即使积累了一定规模的校本资源,也难以与其他学校交流共享,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资源孤岛”。面对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依然严峻的现状,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的相关负责人却表示,事情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她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提供了非常多的可能性。首先是人们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的方式和途径变得多样化。其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得变得容易,教学资源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产品丰富了,受教育的机会也加大了。再其次,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让远程教育的方式更加普及,集中面授加上网络自主学习,使得城乡差距、贫困和富裕地区的差异大大缩小。移动应用、幕课、微课程等技术被人们所热衷。最后,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的重视,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包括现在国家正在大力倡导的“三通两平台”工程。综合各种因素,教育信息技术的进步,为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实施资源联盟计划是迎接信息社会,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旨在探索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遴选、集成、整合与共享机制,提高资源质量与共享服务水平,对形成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教育模式,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据了解,早在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牵头承担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2005年应用实验专项。该项目是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示范网络,建成国家基础教育网格,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水平共享和远程协同教学,面向中小学师生和家长,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服务,以提升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提高项目建设水平,扩大服务范围,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大规模整合共享的有效机制和服务模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科技司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等单位共同发起实施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并于2005年成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

    联盟成立近十年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省市自治区的教育主管部门积极推荐本地的优秀学校加入联盟。目前加盟的中小学校已发展到4300多所,所有学校开通网格节点。网站实名注册的教师和学生人数为73万余人,审核通过的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6万余条,其中视频课件1.5万余课时。其中包含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山东实验中学、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太原市第五中学等精品资源。

    此外,联盟还不断引入最新的网络技术,IPV6技术、网格技术、移动应用等,使联盟网站有能力对全国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能够进行高效率的集成和存储。特别是联盟为各加盟学校推出的“校校有节点、班班有群组、人人有空间”服务更是保证了联盟学校对平台上各类教育资源的便捷共享以及对资源使用的宏观管理。一位联盟校的校长表示:“互联网平台使教育资源数字化和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成为可能。联盟网提供的教学功能和资源库管理平台可以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很好的帮助。”(周伟涛)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刘彭芝

    人大附中的办学目标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创世界名校”;办学理念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近年来,人大附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人大附中的办学成绩赢得了社会普遍赞誉,在国内外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积极的影响,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一个品牌。

    人大附中不仅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优质资源“帮扶”带动教育均衡发展。从2002年以来,与延庆永宁中学、农大附中等学校手拉手,帮助它们提升办学水平;与河南新密、宁夏六盘山等中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全国一百所优质中学,创建“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通过远程共享支援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承办“中国基础教育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养基地”、“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高端研修项目”,为全国各地培养教育家型校长和专家型教师。此外,人大附中还先后合并周边薄弱校西颐实验学校,委托管理蓝靛厂中学,与北航附中深度共建,受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政府委托建立人大附中西山学校、人大附中朝阳学校、人大附中丰台学校,派出管理团队,形成区域内优势互补、特色发展的联合办学机制,有效地扩大了人大附中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人大附中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家基础教育网格示范项目的基础上,由教育部科技司主管、人大附中牵头,于2005年成立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目前联盟学校覆盖全国4300多所学校,惠及70多万中小学教师。现在在联盟平台网站上共享的,不仅有人大附中优质的教学资源,而且各地区都会有代表性的学校,像哈尔滨第三中学校、山东省实验中学、太原五中、深圳中学、长沙一中、新疆华山中学、北京八一中学等等,这些学校也都在积极地为联盟平台提供教学资源。在联盟平台上活跃的很多教师,也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成果放在平台上共享,形成教学资源的良性循环。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协同技术支持单位正保远程教育,推出人大附中公开课手机客户端,在微课程、区域联片教研等方面也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这些应用将能让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受益。

    人大附中还大胆创新远程教学模式,于2013年推出双师教学项目。这一旨在促进教育均衡的公益性、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利用网络把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优质课程同步直播到边远贫困地区。由人大附中教师远程主讲,课程结束后当地老师再根据本班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教学。第一年作为尝试选择广西、重庆、内蒙古、河北、北京延庆县等省市区的13所实验学校。该教学模式经过一年的探索与试验,项目所在实验学校成果显著,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及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均有较大提升。2014年,双师教学项目计划推广至全国18个省市的110多所乡村学校,惠及更多贫困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使各地学校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探索城市优质资源补充乡村的可能性。

    为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要求,人大附中将以社会发展为己任,为促进我国教育公平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作者系国务院参事、人大附中校长、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主席)

 

教育信息化解放教师是关键

    ■张杰夫

    国内外无数教育改革经验表明,教育改革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能否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改革,决定了改革的深度和结果。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迅猛,为教师展示聪明才智创造空前的机遇。不过,现实中,我们看到,自上而下推动的教育信息化呈现出“两头热中间冷”现象,即处于顶端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处于底端的学生非常“热”,而处于中端的教师则相对“冷淡”。

    教师身上表现出的种种不正常现象,其背后是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束缚。第一,理论束缚。我们奉行的教育信息化“四阶段论”:“获得、应用、融合、创新”,多年实践证明是一条走不通的路,需要先“创新”,再“融合”;第二,应试教育体制束缚。面对深入骨髓的应试教育,信息技术不过是“蛋糕上的奶油”,难以大展手脚;第三,教学制度束缚。班级授课制就像是一块精致的瑞士机械手表,无论信息技术这个电子“部件”功能多么强大、多么令师生喜欢,都难以融入其中,而强行加入既显得十分蹩脚,又难以长久维系。

    面对种种束缚,解决教师成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笔者认为应该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解放教师的心理

    在教育领域,人们常将信息技术视为解决传统教育难题的灵丹妙药,但又瞻前顾后、固步自封。美国著名教育家、Logo语言发明人西摩·佩伯特教授曾以学校引入铅笔技术作隐喻,讽刺人类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胆小甚微的心态:当铅笔技术发明已经风靡社会,有人决定将其引入教育。为了慎重,人们决定在每个教室只放一支铅笔,因为给予每个小孩一项新技术,风险太高。如果能产生好的结果,那么接下来就在每个教室放两支铅笔。这看起来有些可笑,不过,我们的教育信息化不正在进行这样的尝试吗?佩伯特教授批评说:“在教室里放入一台计算机或6台计算机当作朝正确方向前进的步骤,是没有任何好处的。这就好比说爬树是向空间旅行的正确方向上迈进的一步。实际上,它不仅步伐小,而且方向还是错误的。”这种错误很可能给教育带来灾难。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人类历史中的许多灾难都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社会的变化总是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变化。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人们十分自然地欢迎和采纳那些能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新技术,却拒绝接受新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变化——因为采纳新思想、新制度和新做法总是令人不快的。”如何从心理上解放教师、大胆创新,摆脱教师像“小白鼠”一样的角色定位,是教育信息化应优先考虑的方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