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引领结硕果 科学发展谋新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联合办学

    民族艺术专业学生汇报演出

    在美丽的锡林郭勒大草原,有这样一所学校。

    她,始终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突出地区经济和民族特色,秉承技能教育为核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中、初级技术人才”的办学理念。

    她,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改革,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她,建校30多年来,历经建校之初的艰苦创业,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壮大,几经改制合并后的跨越与提升等重要历史时期,在张洪明校长的带领下科学谋划发展定位,以内涵建设创特色,完成学校发展历史中的一次次华丽转身。

    她就是锡林郭勒职业教育中心。

    现在的锡林郭勒职业教育中心已经发展为集中等职业教育、成人专本科函授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蒙汉语授课并举的,多功能、多层次的职业教育教学基地。2013年又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单位。

    两年示范建设,学校取得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建设成果,办学实力得到全面提升,在同类学校中充分发挥着骨干、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教学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育高素质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力度,密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立教、学、做为一体的“校中厂、厂中校”人才培养模式;学前教育建立“校园合作、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供用电技术专业建立“定向培养、岗位专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引进来、走出去、建基地、获双赢”的长效机制。引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和参与学校的专业、基地建设。同时,积极推进教师进企业实践制度,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学校发挥师资、设备和环境优势,根据企业用工需要,面向企业员工,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岗位培训。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将基地建设成集教学、培训、生产、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培训中心,实现校企双赢。

    在教学过程中创建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充分发挥专业实训室的作用,改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把传授知识的课堂变成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按课程内容进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模式的运用,创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其教学更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

    为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学生评价和考核制度,加强教学质量评价和督导,完善管理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建设。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三结合”评价体系,完善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4%,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5%,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0%以上。

    合作篇

    创新体制机制 校企深度融合

    学校先后与大唐国际锡林浩特矿业有限公司、华润电力投资有限公司、民禾集团公司、冀东专用车有限公司、神工制造有限公司、中船重工内蒙古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北京达兴电控设备开关公司、中诚机械有限公司、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协鑫风电锡林浩特有限公司、鑫源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锡林浩特顺达汽贸公司等30多家企业开展合作,以“订单培养”方式为企业输送了17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就业率达到95%以上,同时为1000多名企业员工进行了培训,受到企业的广泛好评。

    2010年学校依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优势,联合12家企业或汽修厂,成立了锡林郭勒盟汽车维修职教集团,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开发、场室建设、教学实训、质量评价等等方面实现学校和企业深度融合,极大地推动了专业建设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专业校企适度合作的提高。

    为进一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求,扩大办学成果,创新办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更加广阔的成才、就业的平台。学校坚持走“上挂、横联、下辐射”办学之路,上挂大专院校,先后与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烟台高级职业学校,以2+3、3+2的方式开展联合办学;与北京商鲲教育高铁乘务员学校采用0.5+0.5、1+1、2+1等形式开展联合办学,培养社会急需的高铁乘务人员,达到全部就业。横联兄弟学校,与太仆寺旗职教中心、苏尼特右旗综合高中、锡盟民族艺术培训中心、河北省康保职教中心开展1+2、2+1等形式的联合办学,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实用型人才。下辐射到罕尼乌拉社区、朝克苏木乌尤特嘎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技术技能素质。国际合作也有新发展,2013年与蒙古国机械工程学院合作,开展双向联合办学,6月蒙古国的58名学生来学校进行数控加工技术、汽车维修、电焊专业的实训;2014年再次接待35名蒙古国学生到校实习,为加强中蒙关系做出了贡献。

    传承篇

    依托专业建设 打造特色中职

    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积极发展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技艺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学校紧跟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抓住当地对人才发展需求的机遇,把民族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开设了民族工艺品制作、民族艺术、民族音乐与舞蹈等专业。

    加大专业建设投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学校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加大了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建设,该专业的建设旨在加强对民族工艺品的研发和制作的力度,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为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服务。该专业2010年12月23日至24日,参加了国家教育部门、财政部门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成果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展品得到了教育部门领导的高度好评,受到了举办方的肯定。也为内蒙古自治区增添了光彩。2013年4月,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被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国家民委确定为传承民族文化示范专业点,全国只有50所学校获此殊荣。2012年6月,在天津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上,学校共有8件作品参展,其中阿木古的《马头琴》荣获一等奖,其木格的《骆驼》荣获二等奖,何苗的《玛拉沁姑娘》、边银珍的《灯架》荣获三等奖,阿木的《勇士》和《韵》、席春梅的《摔跤手》、何苗的《仿辽瓷》分别荣获优秀奖,在激烈的竞争中凸现了学校的实力。在2014年全区第四届中等职业学校师生书法、美术、摄影、民族文化表演(工艺品)作品暨学生文艺表演大赛中,刘冠英老师的泥塑《三个小巴特尔》、林立峰老师的热转印瓷板装饰画《祥和图》获得一等奖,呼和达来老师的铜版浮雕画《韵》、盖亚新老师的釉上五彩瓷板画《盛》获得二等奖,展现了学校教师的风采。

    为强化民族艺术专业的建设,学校与锡盟民族艺术培训中心合作,从蒙古国聘请了长调、马头琴、呼麦、浩比斯等专业教师从事教学工作,进一步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毕业生很多已成为旗县乌兰牧骑的骨干。2010年10月,学校博克专业学员参加全区青少年中国式摔跤锦标赛,共有11名选手进入前八名,并在48公斤级和52公斤级两个级别上均获得“冠军”的优异成绩。2013年,巴雅尔获全国中国式摔跤竞标赛65公斤级冠军,图门巴雅尔获52公斤级第二名。2014年,巴雅尔再夺全国中国式摔跤冠军赛75公斤级冠军,那顺吉日嘎拉获60公斤级第三名。

    2014年,学校民族艺术专业的蒙古长调、呼麦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与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院、锡林郭勒盟文化广电部门就蒙古长调、呼麦保护与传承建立联合办学,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艺术专业的发展。2014年9月,学校面向全盟招收民族音乐与舞蹈小学生,有志于民族音乐和舞蹈学习的学生12人进入学校,年龄在14-16岁。学校聘请社会有一定民族技艺的人才教学,在学习、生活、工作方面给予他们极大的关怀,孩子们在老师的关怀下茁壮成长。

    服务篇

    立足区域经济 服务当地社会

    学校是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确认的锡林郭勒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自治区安监部门批准的非煤矿山安全培训机构,自治区建设部门批准的锡林郭勒盟建筑行业培训机构,锡林郭勒盟“阳光工程”培训单位,锡林郭勒盟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构。

    示范校建设期间,学校进一步加强实训场所的建设,增添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多方位、多角度地为企业和社会服务。主要开展建筑行业、非煤矿山、交通运输业、农牧民转移就业、城镇就业再就业、企事业单位职工、社会职业资格等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重点开展农牧民转移就业培训,针对农牧民特点开展技能性强的专业培训,不仅提高了进城农牧民的专业技能,同时积极推荐其就业,实现转移即就业。在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城镇就业再就业开展培训,为城镇化发展、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三年来,各类培训和技能鉴定年均达到8000人次,受到了社会一致好评,并提高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