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释放了哪些教育政策红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2-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如何重新唤起农村教育的活力

    ■袁桂林

    连续十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问题,今年也不例外。然而,今年的文件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对未来充满了强大的自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为建设“强富美”的中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问题论述十分翔实。

    扭转农村教育渐趋凋敝的局势

    自城镇化速度加快以来,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在城市领略了城市教育的优势,所以,千方百计把自己的子女带到城市学校读书,使得农村学校渐渐萎缩,特别是优秀教师陆陆续续转到城市学校工作,农村学校几乎每所学校都是薄弱学校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这是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状况做出的基本判断,也是务实的改变策略。只有从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入手,才能逐步办好农村学校,而农村教育问题的解决不能只看表面硬件条件变化,要看“教学质量”这一根本性指标。一段时间以来,有的地方宣称其城乡义务教育已经实现了均衡发展,无视农村大量“外表漂亮的薄弱学校”,盲目乐观,其结果又回到了原点,即从缩小差距开始唤起农村教育的活力。

    继续消除“过度布局调整”遗留的危害

    2012年7月,教育部在《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中,已经明确制止某些农村地区借布局调整撤并一些不该撤并的村小和教学点的行为。然而,这几年还是有些违规行为发生,加上校车系统不健全,致使农民子女因上学远而辍学。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申“因地制宜保留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显然,在解决农村学校布局问题上,国家的态度坚定不移,一定要严格实现学校服务半径的规定,该恢复的教学点就应该恢复,不能容忍官僚主义继续危害党和国家在农民群众心目中的威信。

    发展幼儿教育重心在乡村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支持乡村两级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这个思想第一次明确传达了三个信息:一是要扭转以前公办园、示范园办在县城,远离农民,为少数人服务的状况;二是要关注农村乡镇级别的幼儿园,更要关注村组级别的幼儿园,这两级幼儿园才是幼儿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不能重心上移,否则就失去基本的群众基础;三是在农村的幼儿园要具有普惠性,不能有营利动机。

    这些信息体现了决策者心系农民群众,尽快解决社会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坚强决心。从最基础的部分做起本来就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现在就是要正本清源,修复党群关系,重新提振农民的信心。

    高中阶段教育要统筹兼顾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从高中阶段教育大局出发强调,“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以未能继续升学的初中、高中毕业生为重点,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逐步实现免费中等职业教育”。

    这段话含义深刻,指出现行高中管理体制存在部门分割弊端,要从体制上理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关系,还要从校内到校外形成合力,对每个儿童的生涯发展负责。普通高中不能千校一面,仅仅为升学服务,要多样化发展,满足学生个性潜质发展的需求。

    另外,一定要注意,义务教育之后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继续学业而步入社会,连同一部分高中毕业不能继续上大学的学生,我们要特别为他们铺设继续学习和职业培训的道路,使农村儿童离开普通教育学校进入职业教育轨道后,仍然有机会、有尊严、有关爱,体会社会的关心。

    新型职业农民要实现质的提高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有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解决未来谁种地的大问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调,“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显然,新型职业农民数量需要扩充,质量需要提高。这就需要府际关系协调,农科教合作,多种渠道共同发挥作用。

    落实好已有农村教育倾斜政策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例如,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农村学校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实施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教育经费要向边疆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倾斜等。这些政策取得了一部分成效,现在中央再次提出这些政策和措施,其目的是强化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在某些项目需要地方配套时,地方政府要从大局出发,克服狭隘思维,为农村教育服务,激发农村教育发展的活力。(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