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读《草船借箭》小学语文-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本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就是其中的一部。和学生一起阅读了这篇课文后,感触颇深,愿记录一下,留下自己的思考。

 

一、走近名著趣味浓

 

我曾记得在课堂上,我们一起聆听了《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有的学生阅读过了《三国演义》这部名著,知道了这首歌词就印在这部名著的卷首。我还给他们补充了一段资料:这首词出自《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作者是明代文学家杨慎。

 

然后,我们一起诵读:

 

临江仙

 

明代文学家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当我给还没阅读这部名著的同学推荐它时,我问道:已经阅读了这部名著的同学,能说说,我为什么给没读它的同学推荐《三国演义》吗?我们一起道出了三条理由:第一,走近这部名著,你会阅读到鲜明的人物形象;第二,你会阅读到引人入胜的故事,第三,你还会阅读到智慧。

 

我又微笑着对学生说,《三国演义》,一共120回。今天,就来阅读其中的一个故事,是根据第46回内容改编来的,记住故事的名字──草船借箭。

 

就这样,我们走近了《三国演义》;就这样,我们走近了《草船借箭》。

 

二、阅读“箭”字理脉络

 

当我在黑板上写题目的时候,不忘提醒学生:认真地看我书写题目。当板书“箭”字时,我一边板书一边说道:箭,上面是一个竹子头。箭,是用竹子制成的,一端装有尖头,末梢附有翎毛。

 

随即又是一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学生通过了预习,纷纷答道:用弓箭最好。这一问,既检查了学生预习的情况,也让学生对“箭”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既了解其外形,同时又了解其作用。课文以“箭”为线索,展开了一个扣人心弦的历史故事。

 

接下来,请学生打开语文书,自己轻声朗读课文,第一,要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第二,画出课文中由“箭”组成的词语。学生认真地读着,仔细地画着。而后,请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仍然可以圈化自己漏掉的由“箭”组成的词语。

 

当分享由“箭”组成的词语时,学生可谓是争先恐后,他们找到了这些词语:弓箭、缺箭、造箭、搬箭、取箭、放箭、受箭、借箭。从众多带有“箭”的词语挑选出三个──造箭、借箭、搬箭,请学生讲一讲:谁让谁造箭,为什么要造箭?谁向谁借箭?谁来搬箭?除此之外,想想课文中还写了什么内容?学生略作思考,很快发现课文中还写了诸葛亮找鲁肃帮忙。我顺势引导:诸葛亮和鲁肃谋划怎样造箭?用一个词语概括呢?学生回答道:谋箭。学生愿意自主读书,在读书中自主发现,在发现中逐步地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自主读书,学生才兴趣盎然。

 

这时,在黑板上,出现了这样的一幅简简单单的画:

 

 

 

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把它们连在一起说了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课堂上,围绕着题目中的一个“箭”字,了解其写法,了解其外形,了解其作用,并触摸由“箭”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感受文章的脉络,了解故事的梗概。

 

三、对话矛盾巧读书

 

学生在初读后,自然地会认为:由于军中缺箭,周瑜才让诸葛亮十天内造十万支箭。但也有同学认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才会出此计策?难道军中不缺箭吗?这是课文中的一个悬念。只有学生在充分地、深入地读书后,自然会领悟到其中的根本原因。利用好这一悬念,引领学生分角色读书,进行角色体验,学生兴致极高。

 

师:到底是因为军中缺箭,还是因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呢?你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你是有自己的思考。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