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引航未来之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0-11-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育人的重要内容。菏泽学院坚持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劳动教育作为德育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树立正确择业观,积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努力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

    定位:“价值观+品德+技能+习惯”,守劳动教育初心

    学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以劳动价值为引领的劳动知识、劳动能力、劳动素质在内的劳动教育体系。以劳动价值观教育为引领,体现在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为基本内容,引导大学生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念;劳动品德教育体现在以劳树德,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劳动品德;劳动技能教育体现在结合专业课教学和工农业生产、社会服务活动,培养大学生基本的劳动生产技能;劳动习惯教育体现在培养大学生养成忠于职守、讲究效率的工作习惯等,充分彰显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新时代价值。

    启动:融各类劳动教育元素,丰富劳动教育载体

    劳动教育课程主导:学校制定劳动教育课程标准,设计开发“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概论”,作为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类。理论课部分在第一课堂完成,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课部分在第二课堂完成,由教务处统筹,各二级学院具体负责,采用值日生和劳动周方式,借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学校资源,创建联建或共享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学校还将“劳动教育”辐射到各学科,开设“劳动哲学”等一系列“劳动+”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劳动理论素养。

    学科专业课程融合渗透:专业课教师适时适当适度融入专业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纪律、劳动法等内容,通过对课程进行具体化、趣味化和生活化设计,引导大学生学会诚实劳动、科学劳动和创造性劳动,树立对劳动意义和价值的正确认识。

    校园文化熏陶培育:校宣传部将劳动教育融入到思想引领和校园文化中,通过整合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大力倡导“劳动精神”等;邀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非遗传承人开展校园活动,让大学生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校学生工作处(人民武装部)将劳动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像在“五一”劳动节推出“我身边最美劳动者”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激发大学生“以劳动为荣”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劳动实践教育,探索“智慧劳动”等实践,促进知识学习和劳动实践深度融合,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劳动实践等。

    实践活动感知体悟: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有效利用社区、企业、部队、乡村等校外场域中蕴含的丰富劳动精神培育资源,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学校结合创新创业,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像完善“创新创业+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深化课程实践,将劳动精神培育与学生喜爱的创新创业活动等相结合,并增设学术自主科研、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劳动实践子课题,积极推进“互联网+”“学科竞赛”等活动,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校结合就业教育,使学生把劳动分工的正确认识转化为具体的劳动行为,形成科学择业观;并加强专业实习实训,以实验实训课程、技能竞赛和顶岗实习为抓手,在校企融合、产教融合中,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其劳动素养。

    保障:多重护航,共同推进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组织保障,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校长主抓、分管领导紧密配合的劳动教育工作体制;队伍保障,加强专职劳动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培养(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开展集中培训),建强兼职教师队伍,加强实验实训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倡导管理服务人员当好“不上讲台的老师”,凝聚劳动育人合力;制度保障,逐步健全劳动教育的相关规章制度,像坚持劳动教育工作例会制度等,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全面客观评价学生劳动教育成效;经费保障,专款专用,确保劳动教育与实践、师资培养与培训、表彰奖励等所需费用;条件保障,整合校内外资源,汇聚文化、宣传、教育、法治、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多种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一路走来,学校将劳动教育作为自身独特的基因和发展密码,与大学生的成长同频共振,让劳动素养的种子在大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不断将素质教育推向新高度。

    (郝君坦 王 燕 杨春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