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央政治局经过讨论,同意刘少奇的这一建议,并下发有关文件。由此,半工(农)半读教育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始发展,陆续办起来的农业中学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的中等技术学校招生量一度达到200万,一些省份还办了半工(农)半读的劳动大学或工业大学。但两种教育制度的试行,受到当时“大跃进”政治氛围和3年国民经济困难的影响,大部分学校没有坚持下来。

    1964年5月,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刘少奇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再次大力倡导和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在他的力倡下,1964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发展半工(耕)半读教育制度问题的批示》。全国各大城市相继建立起半工半读学校4000余所,学生80万名;农村耕读小学生1360万名,农业中学学生113万名;还有23个省份办起了109所半工(农)半读的高校。这些学校培养的半工半读学生,既懂理论也有实践经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储备了一批有知识、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许多人在改革开放中脱颖而出,成为创业者。

    综上所述,刘少奇在近半个世纪的革命和建设生涯中,总是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一切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迫切需要结合起来,提出许多合乎人民群众实际要求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政策措施,卓有成效地指导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建立和发展,为改变旧中国文化教育落后状况和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许多思想理论观点至今仍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作者系原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