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实施“四实·四创”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设计艺术学院

    “这样的课堂太酷了!”“肯定没人旷课!”10月15日,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交通工具设计工作室一堂与众不同的课让其他学院的学生羡慕不已。

    在设计艺术学院楼南边,美丽的莲湖旁,一辆全新款福特“F150Raptor猛禽”高性能皮卡越野车旁围满了学生。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企业导师、宇通集团专用车分公司造型设计主管杨跃杰,和设计艺术学院交通工具设计工作室王谦老师正在给学生们详细讲解这辆车的构造、性能和设计原理。学生们都“零距离”上车进行了试驾和乘坐体验。

    这是设计艺术学院交通工具设计工作室一次普通的课堂教学。其实,这样炫酷有趣的课堂在设计艺术学院交通工具设计工作室很常见,在其他工作室类似的实践课堂也屡见不鲜,在学生中很受欢迎。

    这样新颖独特的课堂模式得益于设计艺术学院自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的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经过6年的发展,如今,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已经取得了累累硕果,成为河南工业大学乃至河南省高校设计学科教学模式的优秀示范。

    初心和缘起 让每名学生得到高质量的培养

    现任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的王庆斌教授是河南省高校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的提出者和实践者。每每提起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的初衷,他只有一个答案:“让每名学生得到高质量的培养。”作为从设计学科教学一线成长起来的院长,自2003年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成立,就一直负责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王庆斌知道,对于学生来说,愿望之一莫过于得到高质量的培养。面对再熟悉不过的设计学科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他一直在苦苦思索一个核心问题:怎样改革才能让学生得到高质量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王庆斌敏锐地认识到设计学科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线性化、阶段性、片段化、浅层化、难聚焦、难落地等问题,从师资队伍建设到教学组织方式,存在很多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顽疾”。大部分授课教师的成长模式雷同:从学生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从听课到讲课,企业锻炼机会少、实践经验少、社会阅历不足。绝大部分课堂授课模式也雷同:照本宣科、知识陈旧、单调沉闷、脱离实际。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无法快速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经过20多年教学实践的摸索和反思,王庆斌有了答案:改革!摸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

    探索和奋进 发展才是硬道理

    万事开头难,尤其是大刀阔斧的改革更难。面对大部分人的质疑,王庆斌铁定了心要在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这条新路子上坚定地走下去。在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下,记不清经过多少次的调研和论证,王庆斌带领全院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确定了符合当下国情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以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意方法、创业能力、创造技术”的设计艺术人才为目标,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建立“四创”(创新、创意、创业、创造)教学理念的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依托“四创”能力培养模式框架,运用“四实”(实习、实践、实题、实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开展“创新意识、创意方法、创业能力、创造技术”的阶梯形、递进式培养。概括起来就是“以学为中心”+“四实·四创”。

    目标明确了,干事就有方向了。根据新的培养目标,王庆斌带领大家从聚焦行业领域、更新培养方案、优化培养途径、创新培养模式、改进评价体系、完善管理制度等方面,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院从上到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整体来说,学院从定目标、营环境、建平台、组团队、搞竞争、促协同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具体来说,主要采取4个方面的改革举措:

    举措一:变革教学组织方式。同一专业内组建几个不同的导师工作室,每个导师工作室由4名以上教师组成教学和研究方向明确的教师团队,二至四年级学生组成学习目标明确的梯队化学生团队,每个导师工作室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师生共同体。

    举措二:重构教学组织过程。改革和颠覆原有的教学组织过程,注重以赛促学,以赛验学;产教融合,产业课题走进课堂;联合培养,共建平台扩展教学资源;实题实战,强化设计应用社会服务。

    举措三:构建人才培养平台。积极打造导师工作室教学平台、实习实践平台、科教产教融合平台、创新创业平台等,实现了多平台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逐步形成开放、多元、学科交叉的全新培养模式。

    举措四:优化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制定一系列严格、灵活、适用的教学管理制度,根据改革的不同阶段对评价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针对不同阶段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采取不同的评价体系,强调综合评价和过程评价,避免大而全与无重点的评价方式。

    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具有4个主要特点:

    一是教学有团队。打破传统的一名教师独立完成一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授课模式,开展教师团队教学。

    二是学生有交叉。打破年级、班级的壁垒,实现各班级跨本硕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三是学习有互动。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固定的教学和学习空间,确保足够的交流互动空间和时间。

    四是科研有提升。以纵向和横向项目为依托,以科研推动教学为主导,推动教师科研与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创业。

    综合起来说就是,专业有方向,凝练特色;学生有梯队,交叉交流;师生有互动,强化指导;实践有实题,实习实战;学习有氛围,环境育人;教师有团队,荣辱与共。

    当然,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2015年,刚开始成立工作室的时候,遵循师生互选为主、学院微调为辅的原则,设计艺术学院5个专业共分成了13个导师工作室。为促使各工作室良性发展,根据行业发展和各导师工作室运行实际,考核各工作室成绩,对学生不满意、成绩不理想的工作室进行关停并转。2020年,设计艺术学院停招了动画专业,其原来的两个工作室合并成一个工作室并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停办环境设计专业中的一个工作室,将其教师和学生合并到环境设计专业其他两个工作室,实行了淘汰机制,实现了工作室之间的良性竞争和发展。

    成果和未来 百花齐放春满园

    如果用一句诗歌来形容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果,那么“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经过6年的摸索和发展,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日渐成熟,硕果累累,获得了千余项高级别设计奖励,举办了多次高水平学术论坛,签订了一批深度政产学研合作项目,建设了多个高质量实习实训基地,立项了数十项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如今的设计艺术学院,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充满了朝气和创造力,在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开花争艳,一跃成为河南工业大学富有生机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学院之一。

    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麦可思河南工业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显示,近年来,设计艺术学院的专业建设评价、学生满意度、社会评价等多项指标位列河南工业大学之首。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竞赛、德国红点奖、IF奖、中国设计红星、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时报金犊奖等各类综合和专业赛事中获奖2000余项。

    专业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学院专业建设走上快车道,2019年产品设计专业获批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2021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获批河南省一流专业。2020年教学研究项目“设计学类专业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荣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连续3届协助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策划“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之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活动方案;承办和主办“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分论坛、凤凰名家大讲堂设计学“选题确立与学术创新”研讨会、中部设计论坛等多场大型学术活动;完成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工业设计创新驱动新动能专题”活动方案;连续4次参加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主办的“世界工业设计大会”系列活动,并作为河南省仅有的受邀代表参加2019届世界工业设计大会设计扶贫成果展和高校设计作品展;两次参加“世界生态设计大会”系列活动。

    产教融合成果显著提升。学院大力推行行业导师进课堂、产业课题进课堂,联合校内外相关学科资源,协同培养跨学科设计创新人才,实题实战+联合培养成效明显。获得河南省政府部门支持组建了河南省工业设计研究院、河南省工业设计中心、河南省钧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10个专业教学与科研平台。联合企业共同举办粮食机械设备、智能产品、家具、汝瓷、钧瓷、官瓷、木制品等10余项专业赛事,与宇通客车、北京巅峰智业等多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完成产学研项目100余项。

    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学校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成绩突出。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引导师生发挥专业优势,和河南省光山、兰考、卫辉等县市签署合作协议,用设计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完成了“光山十宝、光山十小宝、光山小宝宝”等5个系列50余款农产品包装设计以及光山县域形象体系设计,完成《联兴茶油日用品系列产品品牌和包装设计方案》2套20余件、兰考古琴特色琴板设计24款,卫辉“人间比干”设计成果展、邓州小麦系列文创纪念品设计,助推当地产业走上品牌发展之路。王庆斌在全省工信系统扶贫工作现场会上作典型发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