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这一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3-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此刻的北京,阳光洒在整个城市的上空。

    编辑部的20名编辑记者各自居家办公,为制作这期战“疫”特刊而忙碌。

    一个多月前,新冠肺炎疫情闯入了我们的生活。它来得让人猝不及防,让我们一直快进的生活陡然踩下了急刹车。于是,宅在家里成为人们生活的新常态。

    疫情制造了生活的障碍,也带来了“改变”的礼物:你是否管理好了这段有闲的慢生活,你是否保持了“出门戴口罩,回家勤洗手,宅家多运动”的生活习惯,你在家里捧起书的频次是否多过拿起手机的频次……总之,每一个人都将在这段生活里完成一次或大或小的改变。

    改变也来自我们的教育。这次疫情更像是大自然给人类上的一堂公开课。我们看到了许多“人点亮人、人温暖人”的故事,看到了视频里“召必回,回必战,战必胜”的铮铮誓言,看到了最美逆行者与时间赛跑的奔跑姿态,看到了一线教师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中不遗余力地忙碌,也看到了一些人的无知、自私、狭隘与丑陋……

    如果说生活是最好的课堂,那么当疫情与教学相遇,我们该如何上好这节课, 会开启哪些课程开发的思路?

    疫情不能只是疫情,它还是课程资源。

    这一课,是一门“超越学科”的课。在这堂跨学科的人生大课、社会大课、生活大课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家与国”“个人与社会”“生活、生命与生态”。“停课不停学”不只是通过网课补知识,还要补上如何面对疫情这一课。没有疫情教育的“停课不停学”则意味着“失误和失败”。这样的疫情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通过这一课,不只是让孩子认识疫情、认识世界,还要让孩子明白“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这一课,是一门“师生共修”的课。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每个人都可以是这门课程建设的参与者。师亦生、生亦师,师生共建、师生互学,是最好的教育样态。当教师随时捕捉那些每天发生的时事,就地取材,生成课程的时候,别忘了邀请学生发表见解,让学生的思考与疫情同步,与孩子们一起完成一次知识的众筹、学习的协同。

    这一课,是一门“行大于知”的课。学是为了用,修是为了行。这一课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知道什么,而在于行动了什么,在于为响应国家抗击疫情号召所作出的点滴努力。抗击疫情,人人有责,做到宅在家里不出门,就是在保护自己、保护国家。

    这一课,是一门“认知升级”的课。我们常说,多难兴邦。这不取决于经历多少次磨难,而取决于我们是否能从每一次磨难中获得思想的建设、认知的刷新和心智的成长。如果我们经历了磨难却没有提升认知,上了这堂课,观念的水位却没有上涨,那将是一堂失败的课。

    我们需要铭记“这一课”,需要汇聚那些温暖且有力量的文字,来储存这个特殊年份的记忆。于是,便有了本期战“疫”特刊。

    眼前发生的一切就是最好的教学素材。这些素材被写进了校长、教师写给孩子的信里,收录在网络开学第一课的视频里,植入了专家学者的战“疫”反思里,也镌刻在孩子创作的绘本里……这里面写有“爱、责任、善良、生命、陪伴、感恩和科学”,你会发现它是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深度融合。

    让我们一起通过这份特刊来留住故事、留住思考。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期特刊,向全体师生发起一次学习的邀请、一次成长的邀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