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生命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3-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疫情期间,有着17年生命教育研究历程的袁卫星校长,通过网络给学生上了开学第一课——生命教育。这节超越学科的“生命教育课”恰时恰景、生动深刻。本文是删减版的文字内容,以飨读者。

    生命的意义

    今天是原定开学的日子,我们在网上见面,开启空中课堂。这第一课不是语文课,不是数学课,不是英语课,也不是班会课,那是什么课呢?是生命教育课。

    在我们学校的墙上写着这样三句话:生命因独特而弥足珍贵,生命因自主而积极发展,生命因超越而幸福完整。这三句话,实际上是围绕着生命的长、宽、高来展开的。

    今天我讲四句话:尊重自然,敬畏生命;身在隔离,心向世界;直面人性,审视自我;致敬英雄,牢记担当。

    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先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大自然在说话·大自然母亲》)

    看完这段视频你们有怎样的感受?法国作家雨果说:“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这句话说的是:如果我们善待大自然,它就是善良的母亲,给予阳光雨露;反之,则可能引来晴天霹雳、灾难危机。

    一位生态学家说:人类是作为绿色植物的客人生活在地球上的。如果把这个说法加以扩展,我们便可以说,人是地球的客人。作为客人,我们应当懂得尊重和感谢主人,做一个有教养的客人。对于地球这个特别的主人,我们还要心存敬畏。

    日前,国家卫健委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说,不仅在感染的人体内看到了新冠病毒,在非法销售野生动物的摊位也分离到了病毒。病毒来自野生动物似乎确信无疑。事实上,包括SARS在内,许多人类新发传染病都与野生动物有关。因此,有人呼吁修订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并严格执行。

    那么,是因为发生了疫情,我们才需要保护野生动物吗?除了野生动物,我们怎样对待世界上的其他动物植物以及一切生命?这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00多年前,法国医学家、哲学家史怀哲提出了敬畏生命伦理思想,他在文章中讲述过童年的一段经历:

    一个春天的早晨,他被同学拉去打鸟,但弹弓装上小石头并拉紧之后,他却无法瞄准小鸟,因为有一个神秘的命令来自内心深处:“我面对的是一只活生生的小鸟,它是一个生命,绝不能伤害它!”于是,他扔下弹弓,惊走了鸟儿……

    史怀哲敬畏生命的伦理认为,一切生命,包括动物、植物和那些人看来显得低微的生命都是神圣的,它和我们一样渴求幸福、承受痛苦、畏惧死亡。史怀哲还认为,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有赖于其他生命与整个世界的和谐。人类应该意识到,任何生命都有价值,我们和它们不可分割。

    身在隔离,心向世界

    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想念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有温度》)

    这是央视节目主持人董卿在《朗读者》开场白里说的一段话,这段话也许道出了此刻每一个人的心声。

    因为疫情,你们也许有生以来第一次知道并且体会到什么叫“隔离”;因为疫情,你们有了一个意料之外漫长且难熬的假期;因为疫情,你们开始想念你的同学、你的老师、你的课堂、你的校园……但我想说的是,隔离的是病毒,阻断的是疫情,但我们仍然与世界有着关联。

    英国诗人约翰·堂恩曾有这样的诗歌片段:“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这个片段后来被美国作家海明威引用 ,印在著作《丧钟为谁而鸣》的扉页上。

    现在,请你踏上通往外部世界的旅程——

    首先,重新感受一下你的家庭。趁着居家隔离的时光,品味一下家的味道,品味一下厨房里妈妈忙碌的身影,品味一下饭桌上爸爸叮嘱的话语,品味一下爷爷奶奶花白的头发,品味一下外公外婆“深刻”的皱纹……你或许会品味到,家是生命的驿站,也是避风的港湾;家是一份关怀,更是一份责任。

    其次,重新思考一下你的学校。在这特殊的时刻,学校把课堂搬到“空中”,把教室架在网上,你能一如往常地投入学习吗?如果离开了学校、没有了学校,你还能成为一名自主学习者、终身学习者吗?

    再次,重新审视一下你的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这些显著制度优势正在发挥着空前的效应,凝聚起强大的合力,成为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之源。我们的国家也许还不完美,但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它变得更好,不是吗?

    最后,重新打量一下你的世界。在疫情面前,全人类都是“当事人”。在全球共同抗击新冠病毒的战役中,世界各国携手同行,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各国科研机构和科学家也结成联盟,与病毒赛跑,争分夺秒研发疫苗,力争挽救更多患者。各国民众除了为疫区和患者提供物质帮助之外,还以横幅、信函、视频等为载体,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支持。在危难时刻同中国站在一起,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体现和最好诠释。

    直面人性,审视自我

    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泰坦尼克号》片段)

    这是获得第70届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片段。与其说这是一部爱情片,我更愿意说它是一部反映人性的影片。在灾难面前,人性得以暴露和展现。

    人性善恶说到底其实就是一种选择。

    如今,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我们原本平凡幸福的生活:春节不能欢聚,企业不能正常开工,学校不能按时开学。同时,也展现了不同人性:有人不顾安危,毅然奔向抗疫最前沿;有人蛮横无礼,拒不配合检查,甚至明知自己患病却隐瞒病情;还有“天价白菜”“二手口罩”,以及对来自疫区人民的差别对待和歧视……疫情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放大镜,既放大了人性的善良,也放大了人性的阴暗。

    有人说,社会是最好的课堂。翻开这本教科书,你能看到:什么是以身许国,什么是精致利己;什么是力挽狂澜,什么是推波助澜;什么是舍生取义,什么是见利忘义;什么是逆向而行,什么是尸位素餐。

    而我说,面对疫情,人生就像走进了一个超大型的购物广场,正在进行一场关于灵魂、人性、价值的消费活动。你可以购买诸如生存、健康、幸福、友谊、助人、自尊、自由、自我实现等基础价值;也可以购买包括良知、豁达、感激、希望、谦恭等精神价值;还可以购买谨慎、责任、勇敢、自制、可靠、真诚、诚实、公正、无私等道德价值;当然,写着和平、正义、宽容、参与、合作、分享、忠诚、坚定、权利、义务等社会价值也摆在货架上任你挑选。

    每次讲述泰坦尼克号故事的时候,我都会用这句话来作为总结:你可以不高尚,但是绝不可以低劣;你可以不伟大,但是一定可以崇高。

    致敬英雄,牢记担当

    我们来听一首歌。(播放歌曲武汉版的《为了谁》)

    22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席卷了我国多个地区,无数“抗洪战士”奋不顾身用生命抵挡洪水的场景,在当时青涩的歌手祖海心中留下了永远难忘的烙印。

    22年后的今天,武汉这座城市因疫情而蒙难。来自全国各地的逆行者迎难而上,奔赴抗疫最前线。这样的画面令祖海感慨万千,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要表达。

    在这首最新改编的歌曲中,祖海含泪而歌、为爱而唱,真情实感自然流露,引发了我们的共鸣。画面之中,“抗疫战士”的行动、话语更是令人潸然泪下。

    22年过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依然还在,医护工作者、人民子弟兵的使命依然还在。

    在这场“战争”中,医护人员成了“最美逆行者”,成了时代的英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每天拖着不方便的腿脚带领医护人员保卫武汉,连续30多天奔走在抗疫一线;80多岁的钟南山院士,告诉大家不要去武汉,自己却以最快速度冲上了“战场”;那么多的医生护士写下请战书,“不计报酬,无论生死”……

    而另外一些人,他们没有防护服、没有护目镜,仅靠着一只口罩、一张村民和居民熟悉的脸、一颗为民服务的心,奔走在防疫工作的第一线,用沙哑的声音、忙碌的背影在疫情防控战场上筑起一道道“防疫墙”,用实际行动彰显着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

    从“戴口罩”讲起

    先来说一段口罩的历史:1895年,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发现病菌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于是他建议医生和护士在做手术时,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这是口罩的雏形。

    1918年,“西班牙流感”爆发,全世界大量的人被感染,死亡人数约为5000万。从这个时候开始,世界人民在意识到有可能发生传染病时,第一反应就是戴口罩。这个好习惯,一直保持到今天。

    当然,我今天不是来讲口罩史的。我要讲三句话:学会生存——知识要变技能;养成习惯——心中要有别人;懂得宽容——换位要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