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生本课堂”话语权的误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1-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课堂上的话语权被称为教学话语权,即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独立、自主发出对课堂教学的思考、理解及体验,并把自身的所思所想在课堂上真实表达出来。在语文生本课堂上,教师说得并不多,主要依靠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进行语文实践活动。那么,生本课堂上教学话语权有哪些误区及解决措施,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学生话语权的假性回归。生本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课堂话语权回归了。比如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在小组内部争取人人发言,打破了长久以来课堂上“精英言语,弱势失语”的局面;其次在小组展示过程中,动摇教师的话语霸权地位。但并非学生话语一多就拥有了话语权,还要看信息的流向以及话语在对话中的作用。在生本课堂上,容易走入这样一个误区,表面看像学生在充分行使自己的话语权,实则学生始终没有走出教师的预设范围。比如在教授《归园田居》(其三)时,学生围绕“为何而归”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大部分学生都与教师的课前预设如出一辙。而能充分体现学生教学话语权的“为什么诗人不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呢”,这类极具探究性的问题却往往在“课后再探讨”中带过了。尽管教师在课堂上说得不多,但教师只承认和鼓励符合自己思想路线的那些发言,而对偏离这条路线的发言,不管多有创意、多有见地都充耳不闻,学生的话语权就这样被剥夺了。

    教师话语权的缺失或虚无。语文生本课堂教师话语权的缺失或虚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教师完全“袖手旁观”,处于课堂的旁观者,教学话语权完全倾向于学生,对学生独立思考的东西没有作出有效评论,对一些核心内容的讨论缺乏必要的引导,其实这是教师对自身话语权的失职。其二,学生在充分行使自己的话语权时,教师单方面注重形式,忽略学生所陈述的内容,忠实地扮演着“传话者”的角色,没有适当行使自己的话语权,于是教师的个体性话语在课堂教学中沉寂了。

    那么,如何合理分配语文生本课堂的教学话语权呢?

    一是要认清语文学科的性质,多给学生自主生成的机会。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形成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认清语文学科的性质后,我们要力求通过大量的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把之前抓住不放的以教师说教为主要形式的字词、句篇、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变成依靠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自主解决的形式进行。

    二是要注重教师角色转换,保证话语权的合理分配。语文生本课堂上,教师只是扮演学生学习组织者的角色,其组织作用主要体现为提出学习的主题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维持必要的教学秩序,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展示和发言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重复纠结的问题进行及时引导。同时,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保证话语权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平衡合理地分配并达成融合。

    在初中和小学阶段,教师在教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学习是个体与群体的多边体验活动,而语文课堂应是学生与教师共享话语权、共同参与实践的课堂。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长沙市怡雅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