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观察·陈希良②基于儿童的跨学科课程学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1-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从世界范围看,课程聚焦于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创造性与主动学习、交流与合作、跨文化理解与全球视野,将21世纪技能融入学校各学段的学科课程中,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跨学科主题与学科内容共同支撑起21世纪技能的形成,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推进面向21世纪技能的教育。美国资深教育咨询顾问与培训师布鲁斯·威廉姆斯在其《学校变革,我们一起来——教育引导者的12种角色》中坦言:“当今世界教育领域,人们正在更多地谈论主动学习、体验式学习、项目学习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同时也指出:“中国的学校正在面临众多的挑战。其中一项挑战在于,中国的教育界正在努力创设对学生更加有意义的课程,这种课程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立刻觉察到课程内容与自身生活世界的相关性。另一项挑战在于,中国的教育还在努力创设能够广泛吸纳世界各地经验与视角的丰富课程。例如,气候变化、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全球性话题,已经被整合到课程中来了。”

    湖南长沙市芙蓉区大同瑞致小学的跨界学习课程,充分挖掘和开发校园植物资源,以四季为节点,以植物为话题,上半年以“鲜花节课程”和“杨梅节课程”为主,下半年以“橘子节课程”和“葡萄节课程”为主,以花果为媒,通过语言、诗歌、故事、绘画、舞蹈、写作等多学科、多视角,以及综合式、多方式、体验式、分享式、混合式、跨学科的学习,开发出不同年级的“立体化、动态化、鸟巢式、成长式”课程体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以“鲜花节课程”为例,一二年级课程是“五感游园”,以小组形式寻找杜鹃花、梨花、樟树等,通过看、闻、摸、尝、画等手段,把握外在特点,欣赏外在的美;然后小组交流,最后画成画,完成游园卡。四至六年级由三个模块组成:仔细观察,感受杜鹃花的外在之美;深入理解,发掘杜鹃花的内涵之美;引导创作,表达对杜鹃花的认知之美。课程实施主要采用观察体验法、知识索引法、假设体验法、创意编排法、跨界学习法等。

    大同瑞致小学的跨学科课程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围绕儿童成长规律,充分利用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趣味心理和认知可能,通过整体形象认识构建与自然、他人、社会的紧密联系,促进了学生对人文、科学以及生活的理解;通过同化和顺应,提升了学生心智的成长和进步。二是课程具有连续性,从认知、运用到体验、总结、表达一一连接,让学生的体验、认知没有割裂,让跨界学习把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与学生的心理结构结合起来,获得充分发展。三是尊重学生认知规律,从身边感受、观察、认知、想象、思考以及动手动嘴动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四是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师法自然,将大自然作为学习的对象,经历美好,赏人间万物,育中国少年。五是就地取材,将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作为教育素材,全方位、全过程、全纳入育人,既丰富了课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六是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跨界学习,符合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5个设置维度,即“主题、能力、学科、项目、实践”。

    从课程哲学的角度来看,课程居于学生发展的中心,是学生赖以发展的基础。因此,课程哲学要求学校紧紧围绕学生成长与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充分认识到课程的定位、类型、功能、意义,把课程提升到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上来,系统开发和有效实施课程,实现育人目标。大同瑞致小学的目标就是建大自然学校,信奉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从而开发出自然教育主题整合课、自然教育综合体验课、自然教育艺体特色课等。由此可见,没有对课程哲学的清晰认知,很难开发出将课程、教育、教学、评价、管理以及师生发展融于一体的课程体系。

    从个体生命成长的角度来看,让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张扬个性是必需的教育实践路径选择。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教育家的任务就是通过美感教育,使人达于最高精神境界,而植物恰恰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历程和姿态多姿多彩地诠释自己的生命美学。从植物开始审美教育,养成健全高尚人格,培养热爱生命、敬畏生命,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家国情怀,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适宜的,同时也使核心素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得到了落实。

    从儿童哲学的角度来看,儿童的认知和学习特点主要是从兴趣出发学习、对环境有巨大的依赖等。大同瑞致小学的大自然课程是符合儿童认知和学习特点的有益探索,是保卫童年的课程行动。

    因此,构建多元、开放、活力、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自主的定制化课程,以及更具个性、更多选择的成长环境、教育资源和高质量服务,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全面、充分而又自由的发展,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唯有如此的担当,才能不断生发和构建出高质量、成体系、有活力的课程。

    (作者系甘肃省榆中一中原校长,全国优秀教师、兰州市“金城名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