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故事走向“生命教育”更深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4-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迈着轻快的脚步向我们走来。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生还不能像往常一样来到美丽的校园。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校能做些什么?可以引领学生以怎样的视角审视教育与生命?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以“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为主题的抗疫课程,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与答案。

    真正的教育不在生活之外

    从2月17日开始,学校开启“防疫第一课”。一周时间里学生了解了与这次疫情相关的知识,感受生命与自然的紧密关系。一二年级通过绘本《病毒与小贪》和《为什么不能出门》开启了项目课程。“低年段的孩子与故事有着天然的联结,希望可以带给孩子们防疫的知识和乐观的心态。”在谈及课程设计思路时,教师这样说。

    同样的主题项目学习,不同年级的课程设计思路各有侧重:三年级以“疫情期间,面对五花八门的信息,我们怎样思考和判断”为驱动;四年级则通过课程与生活的关联、学生与知识的关联,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珍贵,进而把自己对生命的关爱惠及他人。

    这种基于真实生活的学习内容极大地引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真正的教育从来不在生活之外,学校秉持“全课程”的教育思路,让学生以“全人、全方位、全时空、全身心”的方式投入学习,从真实可感的生活中汲取成长的营养和力量。

    聚焦主题的多学科融合

    在项目主题的统领下,各学科之间的通道被打开,原本孤立的学科之井成为彼此交融的学习之河。数学教师尝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从“收集统计图”到“从统计图中分析疫情”,再到自己绘制统计图,学生对疫情有了更理性的认识;音乐课上一首结合疫情改编的《幸福拍手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表演欲望;英语学习同样指向大主题,教师制作了“Fight Virus, I can”的微课,以再现生活场景的形式,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展开英语学习;美术课通过视听触嗅等多重感官进行美的感知与创作;戏剧课程则引导学生通过戏剧方式呈现疫情故事,从具象感知到深度内化,再到自我表达,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这场特别的生命学习之中;体育组教师考虑到活动场地的局限性,创设了自编课程《踩点韵律操》,深受学生喜爱……

    在此次项目学习中,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各学科教师通力合作,默契配合。对学校而言,学科融合并非一时之举,而是学校生态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常态化体现,在保有学科特性的基础上,强调学科融通,打破边界壁垒,所有学习行为均指向核心主题。

    让课程与生命连接

    孩子是未来的主人,在举国抗疫的当下,我们应当给予孩子什么?

    “顺乎自然生”,学校试图通过疫情链接真实生活,让学生切身了解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学校尝试通过各学科融合渗透,以解决真实生活问题为目的,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思维;“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学校期望借助真实材料,通过一系列任务带领学生深入理解善良、责任、勇气与爱……来自二年级课程组教师的这段话引发了全体教师的共鸣。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各年级各学科实施着别样课程,让课程润泽生命,将教育与生命连接。

    这是一堂与众不同的生命课,在这其中每个学生都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感悟。他们虽不能披甲出征,但依旧可以通过“空中课堂”认真学习,将爱传递,为国发声。只待春花灿烂时,师生回归校园,他们的笑颜依旧灿烂!

    而这,恰是生命教育的魅力所在。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