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暄琐话没有比寂寞更好的同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5-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有人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哲学家的书,可书中充满了散文诗一样的语句却又随处可拾;也有人说,它是一本散文家的书,可作者却处处以小说的笔法叙写了他想象中的诗人、农夫等不同的人物形象,构建出一个哲学的瓦尔登湖的世界;更有人说,这是一本沉寂了很久、孤独了很久的书。

    英国小说家乔治·艾略特则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一本智慧的书。它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是的,这的确是一本寂寞的书,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人类心灵最深层的寂寞,却让每一个读它的人不再寂寞和孤独。

    28岁的梭罗手拿一把从朋友那里借来的斧头,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边建起一座木屋,开启了自己的湖畔荒居,过起自耕自食的生活,并在那里写下了这本著名的《瓦尔登湖》。

    有人说,他一定是去隐居了。但他所谓的“隐居”与中国历史上那些隐士又有所不同。国人印象中的隐居,大抵是因为仕途不顺或者逃避世俗而遁入深山小村,不恋红尘、不问世事。梭罗却并非如此,他不仅不是一个真正的“隐士”,还接管了父亲的铅笔厂,研制成纯度更高的石铅。他本身就是一个成功的商界人士,还是一个有名的“激进派”,为坚持废奴主义,不惜把黑奴藏匿在康科德的家中,并帮助他们逃往加拿大。

    实在有些难以置信——倘若不是家中兄长突然去世,梭罗也许永远不会跑到一个荒僻的林子里。也许是内心巨大痛苦的不断驱使,梭罗觉得自己必须写一些纪念文字,不受打扰地待一段时间;他需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就是瓦尔登湖。

    从混得风生水起的都市生活圈到完全陌生的荒原,没有人知道梭罗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历程。相识或不相识的人都在问梭罗同一个问题:在那样一个地方生活,你难道不孤独吗?

    几乎没有人相信梭罗能够坚持很久。但事实是,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住就是两年多。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他只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生存,他把自己的需求降到最低,在几乎不依靠外力的情况下来维持个体的生存。另一件是他认为极其有意义的事情,他把自己化为一粒尘埃、一截树枝或一只鸟的翅膀,以近乎虔诚的方式走进自然、拥抱自然、探索自然,最终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

    梭罗如愿以偿地过上了自己“深思熟虑”的生活,他不再去管原有生活的轨迹,专心去面对生活中那些“基本的事实”,那些能“教”给他的东西。这样的一个梭罗,他怎么会觉得自己孤独?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瓦尔登湖不是荒原,梭罗也并不缺少朋友。将整个瓦尔登湖纳入怀中的梭罗几乎用不着等待谁:大雪封山的日子,他不会孤独,有燃烧的炉火彻夜相伴,有避寒的野兔不请自来;当春天的第一缕风拂过林梢,他更无法孤独,小溪忙着向他奉献赞美诗和四部曲,沼泽上的鹰隼一再降低自己飞翔的高度,青鸟、斑鸠和各种禽鸟会轮番开演唱会,而小草简直像是绿的春火在山腰燃烧……

    在这里,梭罗独自享受天地万物慷慨赐予的阳光和雨露、荒凉和富足,他又怎么会孤独?“思想着的人需要一个单独的背影,而寂寞从来不以离开同伴的里数来计算”,那些我们在繁华处的落寞,在人群中避不开的孤独,在瓦尔登湖似乎永远不会存在。正如他自己在关于孤独的论述中所说的: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

    梭罗的“隐居”生活,不断撩拨着全世界读者的心。追逐梭罗远去的背影,多少人像梭罗一样不可自拔地爱上了孤独,享受孤独带来的乐趣。每一个深入“瓦尔登湖”腹地的人,捕获的不仅是那里的清风朗月、碧水白沙和春天的第一声啁啾,还有那“最深隐的泉眼”也一样高悬在我们萌动的哲思之上。

    如果从书页上抬起头,就会惊奇地发现,我们似乎因为它有了足够的力量,用来对抗时间里那些恼人的纷扰。也许,我们很难像梭罗那样遁入深山,也很难复制梭罗的生活方式,但至少我们还有一双用来读书的眼睛、一颗用来承载的心灵。真正的瓦尔登湖从来不是唯一的存在,它更像一个精神符号,像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唤。每个人心中都可以修篱种菊,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

    假如从前未曾宁静,那么不妨从今天开始,从《瓦尔登湖》开始。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像春天一样醒来,而每一个再度觉醒的我们,都可以崭新得如同春天一样,干净得好像从未来过。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保利实验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