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长专栏全新构建教师培训学区化管理模式张 岩 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6-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变革现有教师培训机制,使其更好为教师专业成长打开通道,是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然追求。吉林省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学区优势,抓住学区架构、学区内人员流动、学区组织建设、学区间协作发展四个关键,构建了教师培训学区化管理模式,提升教师培训质量。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区域培训和校本培训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区域培训有高度但不灵活,行政干预过多、缺乏针对性;校本培训有针对性但高度不够,缺少广泛参与、高品质的协作。学区化培训介于区域和校本培训之间,能有效弥补两者的不足,可以打破地域、学校的界限,充分、有效、灵活、合理地集中区域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不同层面的合作提升培训有效性。

    怎样架构学区是这一管理模式有效运行的基础。区教育局将构建教师协作研究的环境作为学区化管理的核心,明确学区是非行政的学术性组织,强化学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社群,学区功能不仅局限在资源共享,更是学校合作与发展的平台。基于区域教育实际,在学区的划分中,我们将全区所有中小学按照就近、中小学异段互补、优质学校领头的原则划分为四大学区。区域层面通过目标导向、政策规范、经费保障、绩效评价等加强支持力度,为学区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从而激发学区自主发展的内驱力。学校层面成立校长联席会和教学校长研究会两个学术组织,强化以研究的思维、方法协同开展学区内教师培训工作。

    如何解决学区内部分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骨干教师分配不均等问题,是对学区化管理模式的一个考验。我们通过学区校长联席会,形成了学区内教师合理流动制度。一是短期走教流动制度。主要解决农村及城乡接合部的学校由于学科教师少,甚至一个学科只有一个教师,如果出现因病因事不能上课,势必造成教学任务暂时无法完成的问题。二是中长期骨干教师流动制度。学区内学校每年允许有一个学科提出需要由骨干教师或名师进行引领的诉求,时间为三个月,主要包括送课下乡、学科备课研讨等。三是长期支教制度。在区教育局的统筹管理下,建立学区内骨干教师一年支教制度,重点解决学校教师缺编的现实和教育质量不均衡的问题。

    怎样发挥学区化管理的作用,实现学区内教师的协作发展,是学区化管理模式的关键,也是区域教师培训从纵向“线性”关系走向纵横交叉“网状”关系的关键。

    区域层面以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为核心,梯级建立区域名师工作室、“531”骨干教师牵手联盟(每个省级骨干教师带动5名教师,每个市级骨干带动3名教师、每个区级骨干带动1名教师)等专业发展共同体,为学区开展有品质的研究活动奠定智力基础。四大学区立足自身优势,围绕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教师培训管理模式、教师研修团队、培训资源共享四个维度,形成一学区一特色;学区创造性地建立了跨学校、跨学段的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站、书法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站,极大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热情,深受教师欢迎。

    学区作为非行政的学术性组织,其核心是共享。但由于学区相对独立,学区形成的不同成果如何分享?学区间如何打破壁垒?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搭台子。以开放促交流,区教育局建立学区开放日制度,每个学区每学期进行一次主题开放活动,集中展示各自的特色、经验和成果;以赛事促交流,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以教研组为参赛单位的教师有效研修风采大赛活动;以联盟促交流,以校长专业发展联盟和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为载体,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现场沙龙、主题研修等活动,实现学区间经验的共享。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