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从实用走向审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6-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单调,缺乏吸引力,甚至沦为“劳动技能课”,与时代、学生的需求相差较远。在中学阶段更是如此,教师没有足够重视,学生也很难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要想破解当前中学劳动教育课程封闭、无序、缺乏审美内涵的困境,首先需要静下心来研究中学生对劳动课程的实际需求,提升劳动课程的影响力,进而在学科和审美教育中找到突破口,提升劳动教育的审美内涵。

    从学生心理出发,明确劳动教育是时代诉求。我们要培养中学生志存高远、胸襟豁达、意志坚韧的弘毅品质,同时也要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教育去培养,劳动教育的价值是鼓励学生思考自身的意义,鼓励他们融入社会。很显然,教育更多需要示范和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志愿服务,并对其中的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劳动教育的落实。志愿服务作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无疑可以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的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完整的人。

    从实际需求出发,将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相联系。教育是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这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育政策,根据时代、社会需求,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劳动教育与个人幸福之间的关联,在平时的课堂上注入劳动教育理念,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创造与奋斗的幸福。

    普通中学毕竟不同于职业技术学校,不可能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选修课”,系统进行职业培养,但我们可以立足于学生对“职业发展”的意愿,将“职业规划”与劳动教育有效联系起来。如在高三阶段邀请优秀毕业生谈职业感受,通过现场交流让学生对劳动与奋斗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学校也可以定期邀请在各行各业作出贡献的家长现身说法,让学生体会到不同职业带来的尊严和成就感。

    从效果出发,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中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不同于小学阶段,不能只是简单地引导学生做家务、参加校内劳动,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态度,这需要学校各学科教师的共同参与。如高中语文在《诗经》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观念,开发出《诗经里的劳动之美》,让课程变得更丰富……学科教师的参与,不仅可以丰富自身的课程建设,而且可以将智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让中学劳动教育事半功倍。学校还可以在公开课、课题研究等方面加以引导,让师生增强劳动教育的意识。

    从审美教育出发,提升劳动教育品质。《论语》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真正的劳动教育是走向自然和生活的。如学校在研学课程设计上也可以注入劳动教育内容,学生通过“蒙山采茶”研学,除了了解茶文化,还进行采茶、炒茶,并将茶作为礼物送给朋友,这样的劳动经历让他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劳动的价值。

    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劳动的意义,比如举办演讲、征文比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学会正确评价劳动者,培养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情感。还可以在学校策划相关主题的画展,艺术再现劳动者的形象,引发学生在更广泛的时空中思考劳动的美学价值。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成都市新都香城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