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话题语文有多少种可能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6-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知道殷国雄这个名字很久了,起初是在一个教育群里,他时不时“冒泡”,说话很有思想个性。等到见面才知道他是80后的年轻人,不禁大有后生可畏的感觉。

    殷国雄的新著《寻找语文的可能性》全书字数不多,但很紧凑,内容也很丰富。这是记载一位用心做教育的年轻教师挣扎着成长、努力改变现状、艰苦进行“大语文”探索的一本书。书中有许多详细的案例,记载着教与学的收获:有成功的经验,也反思了某些不足和遗憾,还原了教育教学的真实。

    我很欣喜地看到,殷国雄对教育教学的观点与我的语文教育理念一致,许多做法也完全一样,只是他比我做得投入、细致、用心,对实践探索的边界把握得好,更有案例推广价值。

    全书有六章,实际上是三大块内容。

    如何应对班级管理的挑战,这是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殷国雄多年担任班主任,为了让几十个来自乡下、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上不掉队,又享受到学校生活的乐趣,他想了许多办法。开始是小组积分、集体奖惩,但发现容易“株连”无辜;接着改革小组奖惩制,过渡到个人积分和加油票,建立学习共同体,借鉴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独特的管理方式,让学生对殷老师刮目相看。接着,他从重庆名师张万国的“四级六部制”班级管理框架中受到启发,又学习了“罗伯特议事规则”,把公共生活的文明规则引入日常教学管理,让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生根滋长。从1.0版的集体奖惩,到2.0版的个人积分和加油票,再到3.0版的自我管理,能够看到作者在探索实践中对教育认识的提升。

    “读与写”是语文的重要方面。第二章至第五章都是在记录作者如何进行“读与写”的教学实践。作者超越应试教育的逻辑,带领学生不断寻找教育的可能性,从《木兰诗》中认识人性,从《甜甜的泥土》中发现母亲,从周云蓬的歌中理解生命,从李建利的悲剧中学习爱国,从自行车的乱停乱放中学习经济学常识,从雾霾中让学生关心环境,甚至借男女学生的出走案例大胆引入性教育内容……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竟然把游戏引入教育教学实践,这对那些喜欢网络游戏、不爱学习的孩子将会有多大的吸引力!

    语文教学在应试与理想之间如何抉择?第六章“语文应试,换条路走走”是全书的第三块内容。它是作者对当下场域中如何进行复习考试的有益探索,比如让学生尝试自己命题,思考应该发掘什么“考点”;比如把学习杜甫、陶渊明的诗歌与作者的生平传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比如对平时的作文练笔反复修改,推敲字句,力图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表达更准确……作者对当下的教育情境有理性的认识,因而行动也能够把高远的理想与逼仄的现实结合起来,从而力图解放自己也解放学生。

    处处留心皆语文。如何发掘众多资源的价值,在于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对教育的认知。在我看来,一个语文教师仅仅教会学生说话、写作文、应对考试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成为有独立判断力的现代公民。在殷国雄老师那里,我正好看到了一个教育者超越自己、突破传统语文教师的诸多努力,这是未来的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

    通过这本书,作者传递了一种信念:尝试让改变发生,行动就是意义和价值。教育有许多理论,但理论不是总能够指导实践。实践的逻辑有时是大于理论的,因为教育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我很认同一句话,“你就是你的教育学”。任何个体的经验首先属于自己,别人的学习借鉴也必须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不可生搬硬套。

    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另一抹亮色,不由得为之振奋:真正的语文人还是在场的。

    (作者单位系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