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的教育意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2-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月6日,北京冬奥会越野滑雪男子双追逐(15公里传统技术+15公里自由技术)比赛在国家越野滑雪中心举行。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青年学生、儿童的面孔和冬奥会赛场上志愿者的身影让人感佩,他们借“冰雪”的荣光,参与了一场浩大的国际盛事。教育领域应以冬奥会教育为契机,积极培育我国青少年面向国际参与的意识与综合能力。

    冬奥会精神与教育的本质是相通的。

    北京冬奥会我国运动员平均年龄25.2岁,其中,年龄最小的17岁,奥运赛场堪称年轻人的天下。北京冬奥会新增了7个小项,国际奥委会批准新增项目有两个原则,一是要对青少年有足够的吸引力,二是在世界范围内要有一定的普及度。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曾指出:“奥林匹克文化的内涵是超越竞技体育的,特别是从最广泛、最完整意义上来说,它是不能与教育分离的。”

    北京冬奥会通过精彩赛事集中展示身体运动、精神世界的风采,并向青少年传递着不同类型的知识。冬奥会赛场上所体现的荣誉、激情、友谊、合作、毅力等,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各项数据纪录,各项运动的专业术语与规则,体育明星的榜样力量,肢体语言呈现的力量与美,个人、团队与集体荣誉,赛场组织,等等,涉及方方面面的专业知识,覆盖青少年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冬奥会本身,就是一所综合性的学校。

    冬奥会可以激发青少年国际参与意识。

    奥林匹克主义倡导的“和平、友谊、进步”,是人类社会长期追求的主题,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是培育青少年国际参与意识的最佳契机。当包括体育竞技、和平友谊和宗教祭祀等元素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换上现代的盛装”,在欧洲定期举办时,它穿越军事战争的迷雾向世界宣传和平竞争;东方的文明古国正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它又跨越地理阻碍长途跋涉地推进国际商业贸易实践。东西方人民为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平交流,为促进更大范围的文明进步,始终做着巨大的努力。

    奥运赛事的每一位参与者,都在传递文明与友谊的力量。奥运会展示了各国参赛选手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充分证明了奥运精神是跨越各类界限,实现民心相通、文明相融的重要纽带。北京冬奥会上,出生于美国的18岁中国小将谷爱凌获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金牌,挑战了从未做出的超高难度动作,完美诠释了体育精神;冬奥赛场上挪威选手的优异表现,让无数人对这个仅有500多万人口的冰雪运动强国刮目相看;开幕式上美属萨摩亚代表团的旗手,身着民族服饰出场,瞬间吸引全世界对太平洋南部岛屿独特文化风情的关注。

    青少年在奥运精神激励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运动,不仅能掌握运动技能,提升身心素质,还可以树立公平竞争意识、接纳世界多元文化,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人际社交能力、增进社会适应能力。

    冬奥会可以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北京冬奥会不惧疫情,如期举办,展示了中国人民与国际社会一道克服疫情的坚定信心和伟大力量,也向国际社会展示开放、自信、谦逊、谦和的大国风范,让全世界人民进一步了解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开幕式上的民族特色,向世界展示了古老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增强了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北京冬奥会非常重视高科技的运用,从全部场馆实现100%绿色电力,到利用二氧化碳打造“最快的冰”,再到基于5G技术的赛事转播,充分体现出新时代科技强国建设的成就,必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日益强盛的祖国的自豪和热爱,坚定科技报国的决心。

    (作者系中国国际传播集团海豚出版社副社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