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要搭建与历史对话情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2-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这对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走马看花不如驻马看花,驻马看花不如下马看花。”这句话对于党史学习教育有着独特的启示作用。在学习历史时,既不能脱离历史的情境苦读史书,也不能撇开对现实的关怀空谈过去。英国历史学家E.H.卡尔认为,历史产生于当下与过去不断的对话中。具体来说,任何专门领域的历史学习与研究都不是机械的,而是带着当下的审视与思考,借助前人留下的遗迹与线索,转身回撤到历史情境中的过程。

    大学生党员是当代大学生中的重要群体,也是全国9500多万名党员中的重要群体。扎实、有效的党史学习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水平、加强高校大学生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手段。党史学习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党员加深对中国道路的认识与理解,增强对现实问题的判断把握能力与坚定理想、接续奋斗的定力。实践证明,灌输说教的党史学习方式,难以唤醒大学生的主动思考,更难以获得大学生的认同。不妨尝试着将党史学习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为他们搭建一个与历史对话的空间,用生动鲜活的方式展现为什么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从而坚定大学生党员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

    历史固然是已经发生并沉睡在故纸堆中的故事,但回归历史的情境并不是只能采取埋首于青灯黄卷的老学究方式,用文献考据方式完成。相反,历史不是历史学家的专利,书中的文字可以视作前人书写的历史剧本,成为还原历史情境和连接当下与过去的纽带。例如,学习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内容时,就可以还原北京大学历史上建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形式,采取讨论会、演讲会、国际问题研究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组讨论,最后请专业教师提供点评与指导,从而提升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思考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

    当然,历史学习不是单靠“悟言一室之内”就能完成的。革命遗迹、遗址、文物等实物性史料往往能搭建更加立体的历史场景,传递更加强烈的精神价值。这就需要高校充分运用所在地革命遗址与纪念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在合理规划主题、优化参观考察路线的基础上,组织大学生党员进行短期参观调研等,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相衔接,形成校园内外联动的党史学习教育模式。

    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为大学生党员创造历史情境的重要一环。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大部分学校都拥有英模人物,他们不仅是学校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高校的历史见证与历史缩影。利用学生身边的红色景观营造党史学习教育的校园环境,形成生活文化,更有助于学生吸收党史知识。大学生党员可以从这些真实的历史故事中,深刻体悟党对教育事业的坚强领导,增强自豪感,增强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的信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学生学习党史当然需要遵循有一份史料说一分话的严谨,但也需要在丰富的史料群落所提供的历史环境中发挥想象、有所思考。高校丰富的党史、校史材料,真实印证了我们党在各项事业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因此,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党史学习教育,要在避免陷入学究式考证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史料学习、文献研究的独特作用,让大学生党员能够真学、真信,从党史学习教育中增强“四个自信”,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匡颖晨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周良书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