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应高扬思想之旗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7-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展望未来之前,需要回顾过去,审视当下,才能看清楚未来是什么,未来需要什么,才能知道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办私学,编订六经,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孔子在意弟子的品行,也重视彼此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孔子教育的核心在于思想。

    梅贻琦校长曾言:“大学之谓,非大楼之谓,乃大师之谓也”,强调教育不仅仅需要设施和技术层面的支持,更需要有“思想”的大师。

    我思故我在。我们回望过去,再展望未来——未来教育到底需要什么?仅仅需要漂亮校舍、人工智能和眼花缭乱的现代技术吗?未来学校为了谁,我们必须回到原点来思考。

    一切学校都是为了培养人

    人是什么?人是万物之灵,人是能思想的芦苇。所以,人的本质特征是有思想、有情感、能创造,这才是当下学校、未来学校最应培养的目标。让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不能在眼花缭乱的技术面前迷失双眼,变得目中无人。

    我以为,过去学校、现在学校、未来学校,需要有以下四大要素:

    第一要素是学生。学校是培养人、培养学生的地方。

    第二要素是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思想只有靠思想去启迪,智慧只有靠智慧去启蒙,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创造。用人去培养人,没有思想的教师,怎么培养有思想的学生?没有智慧的教师,怎么培养有智慧的学生?我走遍全国所有的省份,发现并不是最豪华的学校培养的学生最优秀,恰恰是最有智慧的教师、最有思想的教师、最有经验的教师培养的学生最优秀。

    第三要素是课程。学校总是要用课程去教育学生的。

    第四要素是教学。2000年以来,中国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把课程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但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课堂教学。轻慢教学、忽视课堂,课程是无法实施并转化为思想与智慧输送到学生心灵的。作为一线的校长和教师,我们天天在课堂中度过,怎么把好的课程转化为教学生产力,这是一线教育工作者永远不能忽视的。所以,课堂才是学校最重要的阵地。

    未来学校将发生哪些改变

    基于以上四大要素,未来学校将发生哪些改变呢?

    学校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变了,学校当然要随之改变。未来社会是智能社会,智能社会对人最大的需求是创造力。人工智能来了,有人预言全球将来大约有47%的职业要被机器所替代。机械化的、重复的劳动将来一定会被机器所替代。那么,人被解放出来干什么呢?干创造性的工作。让人们更有创新力,更有创意,更有创造性,这才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呼唤,未来社会对学校的召唤。

    前瞻未来学校,现在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仅仅教知识、挣分数,学生将来一毕业可能就失业,他们找不到工作,不会创造,不会与人交流。如今一些90后教师团队协作和移情能力差,他们教出来的学生也会情商低,移情能力、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意识、团队合作的精神也会相应低下。

    学校课程,从原有的经验课程到知识课程,再到能力课程,未来要走向创新课程。与此同时,教学方式也需要升级。从原来的师徒式教学到班级授课制,到开放教学,再到网络教学、随时随地学习,乃至走向私人定制,必将是未来教学发展的趋势。

    未来学校应有怎样的管理文化

    当下一些学校的管理文化偏重行政化、“一刀切”,所以家长不买账,好心未必办成好事。这是文化、思维的问题,是管理者的智慧问题。管理者不接地气、不下基层、不倾听人民的心声,怎么能让“人民满意”呢?

    未来学校的文化,首先是自由的文化。自由不是舶来品,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是什么?能否给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利,能否让教师有自由创新课程的权利?一个有创造力的人一定是心灵自由、思想自由的人。教育要打破牢笼、解放思想,要让我们的师生都能自由地放飞梦想。国家要有中国梦,校长要有校长梦,教师要有教师梦,学生要有学生梦。心灵不自由,怎么能做梦呢。中国传统文化有两大主流,一是孔子的儒家文化——让人入世、为社会作贡献、创立功名;二是老子的道家文化——解放的、放飞的、无为的、做梦的。我们一味放大孔子的儒家文化,却让老子的文化式微了。林语堂先生说过,“要用出世的情怀去做入世的事业”。太功利就太劳累——身心疲惫,所以当下更要呼唤老子的思想和智慧。无为、无不为,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要什么都要为。什么都要为,最后就什么都为不了。一所学校没有自由的文化,显然无法走向未来。

    其次是尊重的文化。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校长不会比教师高一等,局长也不会比校长高一等,人人生而平等。既然是平等的,就要互相尊重,校长对教师要尊重,教师对学生要尊重。尊重别人的思想,尊重别人的创造,尊重教育的规律,尊重个体的差异。不因人而异,不因材施教,这是最大的不公平。我们用所谓的公平掩盖了真正的不公平。如果一所学校没有尊重的文化,只有“一刀切”,只有校长的“长官意志”,还能是未来学校吗?

    最后是欣赏的文化。人与人之间是需要欣赏的,记得在校园里我跟一个学生交流,还摸了摸他的头。过了一个月,学生的父亲见到我说:“孙校长,一个月前你跟我儿子讲了话、握了手、摸了他的头,他回来兴奋了一个星期。”这就是因为校长的欣赏。曾国藩说过,“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人的优点都是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张扬、表扬、鼓励的;他的不足不要在公开场合讲,可以私下里沟通、悄悄提醒。校长的一句赞美,能让教师开心一天,让学生开心一个星期。人与人在一起互相赞美、欣赏、成就,这样的学校才是温暖的学校,才是我心目中的未来学校。

    构想未来学校,还必须思考未来社会。我理想中的未来社会: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等级和阶层;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做喜欢的事;大家在创新中获得生命的幸福。所以,让我们的学校在自由、尊重、欣赏的文化氛围下,培养有思想的人。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