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记录专业成长的理想追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7-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1991年7月,我从浙江衢州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在乡村完小工作。那时,身边的教学用书就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当然还有一些老教师留下的历年学生考试试卷。当时没有什么教学交流活动,我就懵懵懂懂度过了那几年的教学生涯。

    1996年8月,县教育部门第一次公开选调进城教师,我报名参加了,通过层层考试筛选,最后以综合考核第一名的成绩调入县实验小学工作。在县实验小学期间,我承担了两个班的数学教学任务。

    我依稀记得,有一回执教一节课,在前一个班执教某个环节时感觉非常“憋屈”,正好还有一节课,我就对相关环节进行了调整,在另一个班执教时,刚才那个环节就十分“舒畅”。随后,我把这个“憋屈”转变为“舒畅”的过程进行了梳理,用一小段文字“留痕”在我的备课本上。现在想想,那次“留痕”就是实践反思的“雏形”吧。

    后来,学校有了一些教研组活动,每学期有几次大家一起听课、议课、评课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会主动承担一些课堂展示活动,很“坦然”地把自己对课堂的认识展现出来,接受教师们的“检阅”。一次次展示,有成功也有失败,后来想想,这应该就是“磨砺”。我把这个过程以文字的形式整理出来,有时还会花8角钱把“得意之作”投寄给专业杂志。1999年7月,竟然有一篇文章被杂志刊用了。这个整理应该就是实践反思后的“提炼”吧。

    当然,“磨砺”“反思”与“提炼”的过程也会遇上一些“坎”,怎么“跨过”呢?我会主动查询相关资料。就这样,我逐步喜欢上了“阅读”。慢慢地,“阅读、实践、反思、提炼”就自然成了我教育生涯的一种行为习惯。

    2003年9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调往杭州工作。踏上新的平台,承载更多压力,也赋予了更大动力,更加深刻感受到教师的职业尊严与幸福来自哪里——专业成长!于是,我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磨砺”之中,也慢慢地悟到教师专业成长有一些不变“法则”:专业成长没有捷径,需要来自外在的助力器——校本研修,也需要来自内在的驱动器——行动研究。

    我认为,校本研修是教师群体成长依赖的“沃土”,而行动研究是这个群体中个体行动的“落脚点”,两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对于一线教师的行动研究,载体更多的应该是课例研究。如何进行课例研究?我认为,“读、思、破、立、磨、理”六字诀是关键。

    “读”,就是课例研究前,团队成员要广泛阅读相关内容,丰富个体认知水平。“思”,即在广泛阅读基础上,团队成员以个体独立的方式进行理性思辨,确定大致研究方向。“破”,即团队成员进行一次深度“辩论”,已有的课例研究成果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立”,俗话说“不破不立”,这个环节全体成员要提出独到的、方向性的解决策略、方法或途径,这就是“立”的过程。“磨”,即进入实践性的磨课环节,形成可行性的操作方案,这是课例研究的核心环节。“理”,即整理或提炼,一方面把磨课过程的得与失梳理出来,另一方面把研究课例的实录与意图加以整理,这样就把实践物化出来了。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了人人必须“宅家”的特别假期,我也把自己专业成长过程中对“校本研修”与“行动研究”的一些实践和思考以书稿的形式呈现出来,书名暂定为《草根亦是主流——一线教师谈校本研修与行动研究》。

    其实人生好似一趟旅程,人们步履匆匆。我想,我们对专业成长的理想追求,既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个美好的过程。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