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日,山西大同大学党委有关“学部制建设”的讨论在党委会上展开,大家就学部制建设的目标与任务、优势与特色、定位与职责、机构与设置、安排与落实等,进行了多角度、分层次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学部制作为超越学院层次的更高起点、更高要求的开放式跨学科组织形态,有利于发挥学科综合优势,有利于实现资源整合优化,有利于激发教师科研活力,有利于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全校上下要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这是学校实施“一校四地”战略、适应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需求迈出的关键步伐,也是作为地方高校服务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切实举措。近年来,山西大同大学在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之路上勇毅笃行,闯出了一条质量更高、效果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1.“一校四地”战略重塑应用转型思路

    2015年10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发布,同年,山西大同大学获批山西省首批应用转型高校。2017年12月,山西大同大学成为山西省仅有的“厅市共建”高校,为全面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增添了新的助推剂。与大同市政府部门共建的大数据、新能源、航空服务、对外经贸和中医药健康服务5所学院挂牌成立,标志着学校在积极应对能源革命需求、加强人才战略储备、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与中国重汽大齿集团、大同市新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山西晋能集团大同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炭素分公司、中煤大同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塔山煤矿等20多家企业展开合作,共同开展研究,共同培养技术人才,形成产教协同联动生态系统;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同煤集团总医院先后被确立为山西大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共同深化医教研协同育人成效;与大同市教育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文物管理部门、云冈石窟研究院等十几个单位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与阳高县共建十二大基地,与广灵县进行校地合作,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工程及数字技术应用、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共建等方面取得一系列互动成效和双赢成果;与人民网山西频道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探索中央媒体与地方省属高校合作新模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融媒体教学实践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展开校企合作,成立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推动学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提高水平……正是由于这些扎扎实实的举措,使得学校在2021年4月获批山西省首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

    校党委在深刻反思学校应用转型中存在的不足和短板时认为,尽管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奋斗,学校在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云冈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建设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不断彰显,应用型转型步入快车道,高质量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但思想观念更新不足,体制机制顽疾仍在,教育教学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仍有差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衔接不够紧密,课程体系建设与产业技术升级改造脱节,办学的地方性特征不够突出,在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智库服务等方面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国际化视野需要进一步拓展。如何率先蹚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新路,培养具备时代特征、大同特点、同大特质、区域需求、行业认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应用型大学学科体系,推动实现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校党委和全体同大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放眼全国,国家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施中西部高校振兴行动和教育现代化,需要高等教育发挥好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等战略更加需要高等教育保驾护航、支撑引领。一流大学群建设成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牛鼻子工程”,是高校新时代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山西省在加速推进国家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决策部署,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山西省“一群两区三圈”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大同作为打造对接京津冀、融入环渤海的门户城市,肩负着建设晋冀蒙合作区核心枢纽城市的重大使命,这样一来,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就显得尤为迫切。

    校党委认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要扎根大同、立足山西,坚持校地共生发展战略,形成与国家战略及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紧密关联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与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相匹配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成为区域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龙头;同时,建设“人才培养主阵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时代特征、大同特点、同大特色、区域需求、行业认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转化集散地”,打造应用主体高效联动、应用资源高效配置、应用成果有效转化的一流应用创新格局;建设“社会服务示范地”,为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贡献同大智慧和同大方案,当好山西高等教育东向对接京津冀、融合环渤海的桥头堡;建设“文化创新策源地”,打造文化创新融合新业态,推动“云冈学”走向世界,写好人类命运共同体大篇章。由此,建设“一校四地”的思路很快成形。

    2.“学部制”筑牢人才培养主阵地

    学部制改革,是山西大同大学为进一步贯彻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理念新思维、适应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要求、按照“兴文科、强医学、振工科、精师范”办学思路、打造“人才培养主阵地”推出的重大改革措施。全校共设立医学部、工学部、人文社科学部、教师教育学部、理学部、艺术学部等6个学部。学部实行“一部多院两委”制,即一个学部对应协调多个学院,并相应整合成立学部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其职责为围绕学科专业特色,编制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统筹学部内部教学、科研和师资资源,行使学科建设、学术评价、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等职能,实现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共享,同时推动治理机制和管理方式向“大部门、大职能、大服务”范式转换。

    2018年3月,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部成立,按照构建“一部—三(学)院—五(医)院—三(研究)所”外部架构,“三(学)院—五(医)院”内部架构的组织模式,建立双考核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建设工作,实施资源共享,促进医教协同融合。通过紧密对接各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共同梳理问题、研讨举措,推进工作落实。经过3年多的努力,2020年临床医学专业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门专业认证,2021年临床医学、中医学专业升格为首批录取专业,并于同年面向全国招生。

    2020年4月,学校成立工学部。其职能为负责对校内各工学教学单位和教学实验与实训中心的教学、科研等工作进行统筹、协调和管理,统筹工学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规划、统筹工学教育资源配置等,同时组织实施工学教育综合改革、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关工作、工学教育重大事项的专题调研与综合改革研究,以及协调工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等重大事项。这是学校加快推进工学振兴的重要抓手,也为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与动能、共同打造工学“动力车”奠定了基础。

    以“云冈学”体系建构为核心,以人文社科学部建设为平台,加强文科专业集群建设,是学校“兴文科”战略的扎实举措。

    2020年以来,山西省着力加强“云冈学”建设。山西大同大学勇担使命,集全校之力成立“云冈学学院”“云冈文化生态研究院”,按照省市校三级联动推进“云冈学”建设的总体要求,确立“两院融合、统一管理、一体运行、同质发展”的原则,明确以“两院双刊”(云冈学学院、云冈文化生态研究院、《云冈研究》和《北朝研究》)为平台,整合校内外云冈学研究力量,全力开展云冈学学科体系创建和专门人才培养。目前,学校已凝练形成了一个基地(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云冈文化研究中心)、两支队伍(云冈石窟保护专业队伍和云冈学人文社科研究队伍)、三大平台(北魏历史文化研究所、辽金文学研究所、云冈文化产品创意设计研究所)、四大载体(《北朝研究》、《山西大同大学学报》、“云冈文化研究专栏”等刊物和专栏,云冈文化论坛和北魏文化论坛,云冈文化产品创意设计研究所,“一院一品”教学改革项目)和合共生的格局优势。学校积极搭建协同创新平台,获批省级云冈文化及晋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云冈研究中心山西省重点智库,云冈石窟雕塑及中国传统彩塑传承与创新中心获批“山西省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基地”。建成北魏历史文化、辽金文学、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云冈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等5个研究所,以及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西省科普基地、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北朝史研究基地3个基地。2021年10月22日至24日,学校与首都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第四届中国大同北魏·云冈文化暨第六届全国青年考古学者论坛。2021年5月11日,人民网以《从云冈到“云冈学”——迈向文化强省的“山西实践”》为题,对山西省一年来在推动云冈学创建方面取得的成效,以及山西大同大学充分发挥“头阵效应”,突破学科界限,积极整合学校各学科优势资源、加强与相关院校密切合作,进行跨学科的融合研究,全力推进云冈学建设给予专题报道。

    办精品师范教育是山西大同大学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完成的新使命。目前,学校正在酝酿成立教师教育学部,整合13个师范专业的师资力量,力争打造成师范教育的新型“航母”。

    3.产业学院瞄准“社会服务示范地”

    2021年6月,《山西省“十四五”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发布,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大数据、半导体、光电、光伏、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煤机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现代生物医药和大健康、通用航空、节能环保等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全省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核心引擎和关键支撑。作为山西省仅有的一所厅市共建高校,主动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相应的产业学院,是学校应用转型的必由之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