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策发现隐藏在古诗词里的情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9-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教师进行古诗词教学,既是对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生命的吟唱。因此,一节优质的诗词教学课,除了学习目标的达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感悟,对诗词的理解从无形到有形,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最终达到共情的效果。

    下面,以《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为例,分析一下如何发现古诗词里隐藏的情感

    在摹景中感悟。宋代张瞬民曰:“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能诗者多识画,能画者多知诗。”由此可见,诗是用语言描述的“无形画”。因此,读诗、品诗不应只简单停留在对文字的赏析层面上,还要把诗歌还原到其“诗画一体”层面上来,使学生在古诗的学习中真正潜心绘文本。

    《清平乐·村居》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辛弃疾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教学中,我会让孩子用想象去品出词中所描写的画面。茅檐、青青草、吴音、翁媪、锄豆、织鸡笼、剥莲蓬,这不就是一幅幅乡村生活图吗?孩子通过诵读、想象,感悟到这一幅幅图画,更体会到一家五口的幸福、甜美、快乐、温馨、自由自在、与世无争……

    在“诗眼”中感悟。古诗词中一个字或一个词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诗眼”。在《清平乐·村居》中,词末“最喜小儿无赖”中的一个“喜”字就较好地传达出这一点,牢抓一个“喜”字,学生很自然就能感悟到对小儿子以及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因此,教师抓住了古诗词的“诗眼”,创设情境,就能更精准地感悟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教与学在这样的策略设置中较好地融合起来,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深度拓展。

    在资料中感悟。课堂的最后,我会问孩子们一个问题:为什么辛弃疾会对一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这时再适时补充一些资料: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南宋的大部分江山被金人占领,因此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正当辛弃疾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的时候,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一味地向金人求和。主和派排挤、打击辛弃疾,把他发配到江西上饶一个偏僻的小乡村。在这个小乡村,辛弃疾一住就是20年。然而在这20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辛弃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却无法施展抱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67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悄然离世。看完这些资料,孩子们都会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的,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更会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此时,孩子们与词中表达的爱国情感产生共鸣,更得到升华。这样学到的古诗词才是有血有肉、有生命有灵魂的,这样产生的情感也是更加真实的。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无极县东关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