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观察·沈雪春④课程思政需要教学评一体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各类课程之中,使启迪智慧与涤荡心灵相融合,从而实现协同育人。如何使课程思政真正落地并高效施行?协同的教、融通的学、综合的评是课程思政的三大支撑,其一体化运行机制会为课程思政提供系统化动力。

    “协同”的字面意思可解读为志趣相同、智能相协。课程思政不仅需要“同”,而且需要“协”。一方面,课程思政涉及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师的自觉合作态度,只有让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高度认同,才能步调一致、自觉而为;另一方面,课程思政需要对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只有建立相关学科之间的有效协作机制,才能各就各位、协同共进。

    “协同的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行政部门的协同引领、学科组际的协同教研、教师自身的协同教学等多方面联合发力。行政部门的协同引领是课程思政的保障环节,在行政部门认同课程思政价值的前提下,通过动员、督查、奖惩等方式进行专门引领,促进学科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学科组际的协同教研是课程思政的基础环节,通过不同教研组或备课组之间的联合教研,以主题式、话题式、议题式、问题式等方式展开,探究落实课程思政的具体路径和方法策略。教师自身的协同教学是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通过课堂教学自觉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科,实现跨学科融合共生。

    比如,关于“民族精神”这一思政元素的跨学科融合,就需要年级组、教研组和任课教师三个层面的合力作为。年级组引领全年级教师进行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知强化;备课组联合进行专题式知识梳理,厘清民族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北斗精神、抗疫精神等时代精神的相互关系并进行学科关联;任课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个性化教学,形成一个关于民族精神认知和实践的完整闭环。

    “融通”即融会贯通,“融通的学”要求学生将思政知识与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从素养提升的层面去学,而非单纯地从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角度去学。“融通的学”能够帮助学生在知识综合的过程中学会迁移,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提升素养,在“增知、培能、育心”的统一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学习的主体在学生,学习的“支架”在学校,包括学习资源的整体配置、学习内容的系统整合、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学习组织的多元建构等层面。

    学习资源的整体配置包括音频视频资源的一体化配置、融媒体资源的一体化配置和教学案资源的一体化配置等调配环节,通过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学习内容的系统整合包括专业知识与思政经验、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专业知识与社会热点等方面的整合,通过内容整合实现知识间的贯通和迁移。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是指学生可以混合式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学习,比如借助情境式学习、场景式学习等多种方式,感受、感知、感悟思政与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思政之于学科的价值、思政之于成长的意义。学习组织的多元建构指向各种学习共同体,包括师生协作组织、生生协作组织、社会协作组织等,形成共同意愿基础上全员、全过程、全学科的协作共进关系。

    “综合的评”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也是课程思政可持续进行的保障。被时代和师生认可的评价能够倒逼并助力学校、教师、学生认同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和育人功能,课程思政可以通过“综合的评”引领教师“协同的教”和学生“融通的学”。

    课程思政“综合的评”主要有两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用于观察、记录、分析、评估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关于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应该置于综合评价内容之首,这与课程思政的价值指向一致;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评价主要关注结果评价中命题要素的综合性,包括评价情境的综合性、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科任务的综合性等。

    课程思政对于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协同的教”“融通的学”“综合的评”犹如课程思政的“三驾马车”,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中学党委书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