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西部地方本科高校协同育人“新路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师生在碳酸钙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扫描电镜室开展实验教学 学校“扶瑶织梦”项目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金奖

    2006年2月贺州学院建立,学校实现从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办学转变。2015年成为广西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在探索实践与创新中,构建出独具特色的“三聚焦三协同”人才培养模式: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创建“两院一体”教学组织管理体制,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聚焦服务地方产业,建立校地“互动双赢”机制,推动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聚焦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动专创融合协同育人。学校走上一条“产教深度融合,校城共生发展”的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

    “三聚焦三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推动了学校高质量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聚焦人才培养

    创建“两院一体”推动协同育人

    “我2009年到校任职副院长,刚到学校印象很深的就是一个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对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还谈不上。”贺州学院院长吴郭泉说。

    要办一所什么样的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定位,单一师范类专业如何向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转变,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突出的矛盾是办学体制封闭、培养模式单一、教学资源匮乏。

    随后,经过一系列顶层设计、研讨探索、破立并举,转型发展思路渐渐明晰。2013年接受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后,学校明确了“立足贺州、服务区域,面向基层、强化应用,开放合作、突出特色”的转型发展思路。

    学校汇集多元资源,与凤凰教育、中兴通讯等15家知名企业,共建了覆盖主干专业的教学实践平台近20个,建成了凤凰数字媒体学院等13个行业学院。

    校企共建行业学院与原有二级学院实施“两院一体”教学组织管理模式,按“八个共同”——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同完善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推进“双主体”合作育人。校企共建专业7个,实行“一课双师”制,企业驻校教师与高校任课教师共同完成课程授课,协同培养面向行业产业的应用型人才。

    文化与传媒学院是学校较早实施“两院一体”教学组织管理模式的二级学院,与校企共建行业学院——凤凰数字媒体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建制。

    凤凰教育派出凤凰数媒技术总监祝林作为驻校技术指导教师,并担任凤凰数字媒体学院执行副院长。祝林现已在校工作8年,不仅与学校教师共上专业课程,还担任“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导师,每年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10项以上。

    曾在企业担任财务管理与咨询工作的蓝文婷作为“双师型”教师被引入学校任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是校企合作的受益者,首批取得了新道师资研修院各类课程的认证证书。

    她指导的学生团队2012年获得学校首个“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一等奖。所在的经济与管理学院2015年开始在实训基地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力量保障等方面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度融合共建行业学院——新道经济管理学院,当年招收的首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现已成为行业骨干。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目前贺州学院构建的“两院一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已得到广泛推广,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聚焦产业需求

    优化专业结构推动协同育人

    贺州毗邻广州,是粤港澳的“菜篮子”,是国家无公害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广西首个国家级别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也是广西石材产业发展的先行区和广西碳酸钙千亿元产业“主战场”,被赋予“中国重钙之都”称号。

    “有件事对我触动很深。2010年,两个政史专业毕业的校友,分别在当地县区做碳酸钙粉体、茶产业,主动联系我说急需相关专业毕业生,希望母校能帮助解决。但那时学校专业结构单一,多以师范专业分出非师范方向,人才培养还不能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学校分管教学副院长朱其现说。

    生物专业是学校传统的师范类专业。为适应桂东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学校主动对接广西以食品工业为首的“14+10”千亿元产业和贺州碳酸钙、装配式建筑、生态健康“三个千亿元产业”,于2007、2008、2015年先后增设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从单一师范教育转为培养生物制品制备与检测、果蔬加工与贮藏保鲜、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认证等方面应用型人才。

    广西是我国茶叶主产区之一,贺州昭平又是广西种茶面积较大的县区,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延伸对人才需求十分迫切,2016年学校又增设了广西高校首个茶学专业。同年成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地方产业发展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开设什么学科专业。经过调研,学校加快专业调整与建设,新增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全国高校第五个)等特色专业20个,形成“地方味十足”的食品、材料、康养、教育等特色专业群。

    经过多年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旅游管理、环境设计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广西新一轮一流学科。

    建立了需求导向的特色学科专业后,还需搭建专创融合协同发展的平台。

    为此,学校紧贴地方需求,推动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注重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相衔接,构建了“课堂、基地、平台、园区”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打通从创意到创新到训练孵化再到项目落地的每个环节。

    “5+6”创新学分和置换制度、第二课堂成绩单和全程导师制为“双创”课堂提供制度保障。

    同时,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以大学生“双创园”为依托,建成国家备案的众创空间和广西高校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通过融通园区资源建立起“园中校”“校中园”融合发展模式,确保“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有效运行,推进学生由“普通就业型”向“创新就业型”方向发展。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共获一金二银九铜。

    学校在2016—2020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居第46位,是广西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聚焦服务地方

    建强应用学科推动协同育人

    升本前和升本初期,学校以师范类、文史类学科见长,对地方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支撑作用较弱。

    “应用型高校的发展要依靠高水平学科的引领,有高水平的学科才能实现创新驱动,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形成我们的内生发展动力。”学校分管科研副院长黎琼锋介绍。

    对此,建立校地常态联动机制。短短5年时间,学校聚焦碳酸钙、生态健康、新型装配式建筑等地方产业发展,积极与区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合作,先后建起契合地方产业发展的院士工作站、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中试研究基地等自治区级创新平台19个,依托地方产业共建自治区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3个,建立科研成果反哺人才培养机制,有力推进科教融合,增强学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校地达到同频共振,呈现校城共生效应。

    为全面服务广西碳酸钙和高性能新材料等千亿元产业,2016年学校成立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碳酸钙产业学院),与地方粉体、碳酸钙新材料等企业紧密对接,聚焦碳酸钙全产业链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促进成果转化。短短几年,已建成广西碳酸钙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壮族自治区碳酸钙资源高效高值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广西碳酸钙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等多个自治区级创新平台,实现了“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的创新平台一体化建设。

    2021年12月,学校与广西骏辉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签署100万元横向科研项目,这是碳酸钙产业学院获批为自治区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后又一校企合作的亮点工作。

    据统计,近3年碳酸钙产业学院已获各项经费超过3000万元,贺州市政府部门先后投入1200万元支持碳酸钙产业学院相关创新平台建设,极大提升了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成为广西特别是贺州碳酸钙千亿元产业重要的创新力量。这是学校走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专创融合转型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

    碳酸钙产业学院院长陈珍明博士说:“针对地方产业建立高水平协同创新学科平台,对学校转型发展起到‘加速器’的作用。”

    2021届食品科学与工程班22人成功考研,班主任盘喻颜说:“考研不仅需要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更需要创新的思维,学院10多个自治区级学科平台,对学生开展创新实践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近三年就业数据表明,贺州学院在本地就业的毕业生,除传统的师范类人才外,基本上服务于当地的碳酸钙产业、食品产业、健康养生产业等地方急需产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重要的“人才动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