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好三有”凝聚导学思政育人合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郝跃院士指导团队开展科研攻关 SIS导学团队赴照金薛家寨革命旧址研学实践 智能感知与计算导学团队师生参加蒲城县孙镇洞坡小学“校园智能管理系统捐赠仪式” 渐冻症患者体验智能眼控轮椅,与团队进行沟通与交流

    2022年春,乍暖还寒。迎着清晨凛冽的风,一队“防疫大白”整装待发,准备前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电”)北校区核酸检测点开展新一天的志愿服务。他们均来自西电首届“三好三有”研究生导学团队、由郝跃院士带领的宽禁带半导体团队。“疫情当前,作为‘三好三有’导学团队成员,我们更应该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服务校园防疫大局,彰显新时代研究生乐于奉献、团结奋进、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在西电,以“三好三有”导学团队为代表的研究生队伍正在疫情防控、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他们以蓬勃的朝气和激昂的斗志,书写着新时代西电人亮丽的青春风貌。

    以“师德师风好、师生关系好、培养模式好,有先进文化、有出色管理、有突出业绩”为牵引,西电连续6年开展“三好三有”研究生导学团队评选,培育和谐奋进的导学文化,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育人品牌,营造了浓郁的研究生导学文化氛围。

    “难忘的是老师办公室那块小白板”

    郝跃院士的办公室里,常年摆放着一块小白板,它承载着团队师生难忘的研学记忆,默默见证着郝跃数十年如一日的育人初心。

    大二的一场学术讲座上,学生张雅超对郝跃儒雅的学者风范肃然起敬,经过努力,他被成功保送为郝跃的研究生。“因为是直博生,缺少硕士阶段积累,在同届其他同学都选定方向、开展研究时,我对微电子这个研究领域还有些迷茫。”

    张雅超回忆道:“听了我的困惑,郝老师拿笔在小白板上列举出微电子领域的前沿热点和实验室研究近况。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听院士讲课,内心非常紧张,再加上知识积累有限,有很多内容其实听不明白。”

    发现张雅超面露难色,郝跃只是擦了擦白板,重新画了些便于理解的基础性内容。“就这样,郝老师花费半个多小时,将我领入了科研的大门,”张雅超感慨地说,“此后,郝老师在小白板上为我展示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每一次聆听都令我醍醐灌顶,这种培养模式让我受益终身。”

    在郝跃的谆谆教导下,张雅超进步明显。读博期间,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SCI论文4篇,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他们每取得一点儿成绩,我都由衷为他们高兴。希望毕业生们把我们的实验室文化、团队精神传承下去,希望他们不断产生新的想法、把研究生期间的这股劲儿坚持下去,坚定自己对人生、对理想、对未来的追求。”郝跃说。

    2021年,郝跃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团队全体成员始终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实现科技自主创新”为己任,以过硬的综合素质、强劲的科研创新能力、丰硕的科研成果于同年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形成了老中青三代携手共进、齐心攻克国家“卡脖子”难题的繁荣局面,使我国氮化物第三代半导体电子器件步入全球前列。

    “师门即港湾,是我们的家”

    “能加入SIS(计算电磁学及其应用导学团队),是我读研期间一件幸运的事。除了学习本身,这里更有生活本该有的烟火气和发自肺腑的轻松与愉悦。”SIS团队学生石磊说。

    在第三届“三好三有”研究生导学团队评审会上,魏兵所带领的SIS团队将近年来的育人管理工作凝练为一张图片——“蜂巢”。“既是希望师生像蜜蜂一样勤劳勇敢、团结协作、充满智慧,又是借稳定而牢固的六边形蜂巢,寓意着团队永远是师生们的坚强后盾和温馨家园。”魏兵说。

    “师生关系好,学生如子女,同室如兄弟。”这是SIS团队的鲜明特点。忙碌之余,魏兵坚持每周带领团队男生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请妻子出面和团队女生沟通交流,“师母和我们团队女生之间总有聊不完的话题!”闲暇之余,魏兵和妻子还常带着团队到户外郊野放松身心,去红色景区研学实践,引导学生在无限秀丽的自然风光中认知世界,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中探寻初心。

    一年新学期开学前,魏兵偶然得知一名尚未入学的新生突发疾病,一度有辍学的念头。他立即同妻子前往新生家中探望,宽慰她的病情,跟她商议调整来校报到安排。“当时我没人照顾,非常茫然无助。是老师的鼓励让我重新看到了前进的方向。老师刚走没多久,我又收到师母的信息,说炕上褥子下面有个信封。我赶忙翻出来,里面是1000块钱。我拿着那个信封哭了好久,心里默念着一定要在西电努力读书!”这名学生感慨地说。

    团队成员吴斌感叹说:“在SIS这个家庭里,有慈爱的导师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科研,有温柔的师母细心关注着每名学生的生活,还有彼此友爱、相互帮助的兄弟姐妹,伴随着我们的大家庭共同成长!”

    “有想法,大胆去尝试!”

    2020年4月20日,蒲城县孙镇洞坡小学顺利复学。得知这一消息,人工智能学院智能感知与计算导学团队师生都松了口气。原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之初,团队师生就产生了为对接帮扶单位孙镇洞坡小学安全复学提供技术支持的想法。

    在团队负责人焦李成教授的鼓励下,凭借出色的团队管理水平与团结协作能力,学生紧急组成研发团队开展科研攻关,在多次赴孙镇洞坡小学了解情况、调研需求后,成功研发出一套包含智能测温设备、校园管理等功能的AI校园疫情应急预警系统,准时于开学前完成安装调试,极大提升了检测效率,获得孙镇洞坡小学师生的一致认可。

    “这次紧急研发锻炼了我,更能利用所学知识为疫情防控和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团队博士生杨育婷说。

    其实,这并不是该团队第一次将研发目光投向社会。早在2017年,学生便着手研发能满足“渐冻人”自主出行需求的智慧生活眼控轮椅。历经多次技术迭代和优化改进,一个源于学生头脑风暴的实验室作品,蜕变为能真正帮助“渐冻人”改善生活质量的科技产品。

    正在这时,学生得知了登上华山的“90后”渐冻人张为的励志故事。他们决定再接再厉,为张为量身定制一辆专属轮椅。“张为喜欢音乐、爱听评书,我们还特意给轮椅安装了音乐播放器。”研发团队带队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孙其功博士说。

    “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科学家霍金的轮椅,没想到我也能用上这么高科技的轮椅!”张为坐上轮椅实现眼球控制行动时说。一旁的母亲也流下了喜悦的泪水。这次尝试,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了通过科技创新奉献社会、服务他人所带来的快乐。

    “‘勇闯无人区,敢做领头雁’,有想法,就大胆去尝试,老师支持你!这是焦老师常对我们说的话。把技术应用于对人的关怀和服务中,就能让这一行行冰冷的代码,转化为给人以温暖的科技作品。”杨育婷说。

    “去基层、去西部,放飞青春梦想!”

    2016年11月,青年教师李亚超作为团组织第17批博士服务团成员,赴新疆哈密地区服务锻炼一年。在这里,李亚超将雷达信号处理实验室的所学所研搬上了“实战场”。

    电子工程学院教授、雷达成像探索算法导学团队负责人邢孟道师从“中国雷达裁判长”保铮院士。在他看来,能为国家解决问题、作出贡献才是个人价值真正所在,“早在我求学时,保铮教授就常常这样教导大家。作为新时代‘雷达人’,我们更应该传承并发扬这种团队精神,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在这样的育人氛围影响下,团队大批师生扎根西部,投身国防事业,把青春和才华奉献给祖国,攻克了一个个雷达成像算法领域的技术难题,用实际行动传承着“爱党爱国、勤勉务实,信息特色、敢为人先”的西电特质。

    团队兼职辅导员刘文康是在大四那年加入团队的,“在海南、新疆等地参与外场实验、处理实测数据的过程,是我难忘的人生经历,更是我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如今,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各类重大科研项目里,60%的成员是研究生,80%的高水平论文出自研究生。“三好三有”导学团队成员在投身学术科研的同时,还广泛参与了学校教育扶贫、社会服务等各项活动,涌现出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研究生榜样。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秦皓楠、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段育松、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韩鹤林、陕西省岗位学雷锋标兵马雪、陕西校园好网民谢雨航……近年来,以“三好三有”导学团队毕业生为代表的大批西电学子踊跃投身国家重点行业和重点单位以及西部地区和基层就业,他们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融合,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定地诠释并践行着永恒的红色电波精神。

    “6年来,先后有82支团队参加评选,涵盖万余名师生,超过30万人参与了网络投票,共评选出40支各具特色的导学团队,建成25个导学文化示范基地。‘三好三有’导学团队现已成为支撑师生导学相长的‘共同体’和产出突出业绩成果的‘助推器’。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学校在典型发言中分享了‘三好三有’导学思政育人理念。”西电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张君博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