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引领 科技赋能 培养时代新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5-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5月6日,浙江金华第一中学盛传一件喜事: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小行星命名委员会给金华一中发来贺电!——2022年4月11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永久编号52982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金华一中星”。这是一项崇高的国际荣誉,据悉,迄今为止全国以中学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并不多见。

明星闪耀,理想引领

    1902年,一所被命名为“金华中学堂”的学校在现浙江省金华市酒坊巷创立。历经120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现在的浙江金华第一中学(以下简称“金中”)已成为浙江省中西部教育的优秀示范。在“勤奋、严谨、朴实、进取”的校训引领下,为国家培养了近5万名毕业生,其中包括19位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6000多名海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和教授。英才辈出的背后,是百廿积淀而来、融入学子血液的红色基因与家国情怀,也是理想教育和科技创新教育的持续发力与突破。

    金中校园里,陈望道、艾青、方豪、邵飘萍、钱兆鹏等人的雕塑,静静地伫立在名人园中,久久地诉说着母校给予他们的精神滋养,被后辈学子深深地仰望。

    陈望道,因为对“更多知识”的渴求,从义乌分水塘奔赴金华中学堂;又为求救国之道,回到家乡的柴房,苦心翻译《共产党宣言》,垂留后人“非常甜”的真理味道。

    艾青,从在校刊《学蠡》发表处女作《游痕》开始,这位“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爱国诗人,始终坚持梦想、追求真理。他说,母校深远的教育,在他年少的心灵深处播下了进步的思想种子。

    方豪,“五四运动”时期学生领袖之一,担任金中校长20年。抗战中辗转办学的他,嘱咐学生“读书不忘救国”。这句话至今还刻在金中旧址的高墙上。

    邵飘萍,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毕业后又任教于母校金中,经常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革命思想教育

    钱兆鹏,将金华首个独立党支部建在母校,积极投身革命工作,牺牲时年仅20岁。像钱兆鹏这样的先烈,金中校友中还有战地记者雷烨、空军轰炸手吴复夏等,不完全统计有29人。

    黄宾虹、千家驹、张书旂、季文美、何炳松、陈士橹、朱壬葆、毛汉礼、李正武、朱岗昆等国家级别巨擘都是金中的骄傲。

    1940年考入金中的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学珍曾深有体会地说:“金中人从来不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先立人,后立业,为中华勤教苦学’是每个金中人的内心守则。”

    是的,金中的前辈们,各捧一颗滚烫的红心,为真理、为科学毅然前行,已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的闪闪红星,更成为引领金中后辈学子追寻理想的永恒星辰。

星河璀璨,开拓创新

    进入新时代以来,学校在培育新人传授新知的同时,深挖红色基因,创新科技教育,集彩聚光,点亮众星璀璨!

    2002年开始,学校建立优秀学子培养的“成长链”,通过高一团校、高二业余党校、高三“金中才俊”人选的递进式培养,采用教师授课、嘉宾讲座等形式,开展丰富的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等活动,让红色的种子播撒入心并生根发芽。2021年,“成长链”模式升格为“望道学院”全过程培养,借助陈望道等校友留下的丰富厚重的精神财富,培根筑梦,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继承前辈责任担当,培养红色新星。

    学校以“红色基因,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为主线,以“学校、家庭、社会”为阵地,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深挖主题活动教育的思政元素,形成系列化、精品化育人课程体系,全面提升育人成效。如注重青年学子思想引领,拓宽立德树人思政课堂,每天固定时段安排全校学子收看《新闻联播》,已坚持了25年。以“明德 励学 致远”为主题开设《丽泽讲坛》,从2015年开始,已举办42期。打造学生思想宣传阵地,创办《德育园地》16年,已编辑出版61期。学校“‘金中才俊’育人成长链”获评首批浙江省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精品案例。赓续红色精神血脉,打造思政教育“行走”的“课堂”,连续10年开展“重走我的长征路——春日毅行活动”。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研究小组连续12年关注社会民生,参与社会调研,解决社会问题,参加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大赛,12个课题成果获特等奖,10名学生荣获“全国中学生领袖”称号。每年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全国廉政教育基地江南第一家、先烈故土等,一代代青年学子,正成为闪现在八婺大地的红色新星。

    2.数字赋能,科技为用,培养科学之星。

    学校实验室有一件保存完好的“古董”,弥足珍贵,那就是1905年的化学试剂。它随学校几番迁徙起落而不被弃,特别是抗战年代,学校辗转乡间,许多校产流失而试剂犹存。可见学校对科技实验的重视,也是学校“科学救国、经世致用”教育理念的呈现。

    正因如此,金中校友中“盛产”醉心于学术并取得显著成就的学者、专家。中国近现代“科学救国”理念的倡导者和西方生命科学著作翻译的先行者胡步蟾,一生撰写了大量的科学专著和学术论文,不少作品成为大中学的教材;机械动力学家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文虎,提倡并践行“破解科技难题那才是什么都比不了的幸福”;我国岩土工程界自己培养的首位博士和工程院院士龚晓南,创建了广义复合地基理论,促进形成复合地基工程应用体系……

    新时代科技兴国已成共识,学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系统化制度建设为载体,充分利用“科技企业协同”和“一流高校赋能”两条路径,形成教育合力。以师资优秀多元、课程分类分层、硬件充分保障为抓手,运用虚拟现实沉浸体验式参观学习、项目式学习、校企创意合作、高端讲座、实验室资源共享等手段,提升高中科学教育资源品质,促进教育科技化现代化。强化制度保障:一方面构建以高考为基础、强基为中坚、竞赛为高地的“三融合”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保证基础创新拔尖人才培育基地每年专项投入500万元。成立智慧教育处,创建教学大数据中心,开展“智慧教学”,如延揽高端人才,组建博士后担纲的竞赛教练团队;积极打造学校数字化现代教学空间,创建STEM教室、数字化虚拟实验室、生态实验园和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筹建量子演示实验室;完善天文观测台,定期开展科技活动。

    前有先辈科学精神的引领,后有师生专注深潜的拼搏,金中人心中有天地,脚下有高峰,他们在攀登科学高峰、钻研知识宝库方面走出了一条辉煌大道。学校高考成绩不断攀升,在全国五大学科竞赛中,学校获得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和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两枚。2010年以来,学校入选国家集训队10人,获全国决赛金银牌共计24枚,全国一等奖171人次,在浙江省名列前茅。

    3.涵养前辈文艺气质,培养文学之星。

    金中校友中也不乏雄文大手。雷烨,著名战地记者,采写了大量抗战通讯,拍摄了众多优秀战地摄影作品;冯雪峰既是诗人,又是文艺理论家;刘冠雄就是在母校话剧社的熏陶之下走上了表演之路;革命先驱邵飘萍被誉为“新闻全才”;“人民的诗人”艾青被誉为“诗坛泰斗”。

    正是这些灿烂的文学之星激励着当代金中人,使他们醉心于文艺之海,徜徉于文学之路。学校始终坚持“大语文观”,开发了“博雅课程”“小邹鲁课程”等选修课程;创办了星河文学社、话剧社、国学社、婺剧研究社、新闻社、辩论队;每年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赛、戏剧节、读书节;由文学社编辑的《金钟》校刊出版了几十年,同样坚持了几十年的还有每周随笔写作。近年来,在“语文报杯”现场决赛中获得特等奖的有7人,在“创新作文大赛”“新概念作文大赛”“艾青诗歌奖”等赛事中获全国一等奖的有30余人,多人被北京大学等高校录取。

    4.学习前辈全面发展,培养体艺之星。

    金中向来倡导“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一如校歌所唱:矢志不渝,书声琅琅;五育并举,桃李芬芳。 

    学校在体艺教育中传授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更把它作为培养和发展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以空间建设为基:近年顺利建成19届杭州亚运会足球赛训练场和全配套功能用房;建设改造艺术小剧场、舞蹈健身房、体育馆、双层风雨操场等。以活动训练为体:每年定期举行丰富多彩的体艺活动,如竞技运动会和趣味运动会、三大球比赛、迷你马拉松、校歌红歌大合唱、“十佳歌手”大赛、社团秀、元旦文艺汇演等;每年开展各级各类书画比赛。目前在校生中有夺得国际乒联青少年公开赛U15组男单冠军,有获得世界青年乒乓球锦标赛U19组男团冠军,有带领浙江队夺得国际象棋混合团体冠军,有被权威媒体报道的陆军首个单飞的女飞行员等。

    群星灿烂,八婺长忆丽泽情;弦歌铮钅从,百年高唱邹鲁风。今天的金中人,仰望着太空独一无二的“金华一中星”,也在心里仰望着校史上的那些闪闪红星,他们以榜样的力量塑造自己,也塑造着金中的当下,更创造着金中群星璀璨的未来。

    (方家鸿 陈家楠 王怡 陈新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