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我们如何推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7-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课改的区域推进,虽然不容易,但非常有价值。

    此前,宁夏固原市教育人同来自全国不同区域的管理者一起,曾走进中国教师报课改实验区——吉林省延边州考察学习。同样作为民族地区,延边州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形成了浓郁的课改氛围和发展成效,令我们感到振奋。于是,我们反思固原市的课改实践,对区域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有了更深的认识。

    加强顶层设计建机制。实施高效课堂改革,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建立适应改革的新机制、新体制,实行专业引领、强化管理、规范推进。按照以县(区)为主、以基地学校为重点,由点带面、示范推广、逐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市、县(区)提出指导意见,基地学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建立与高效课堂相适应的新机制,建立并完善高效课堂评价标准、集体备课制度、进校督导制度、巡课制度、评价制度等,保障高效课堂规范运行。

    创建基地学校树典型。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科学严谨的创新工作,可以建立基地学校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目前,固原市通过学校自愿申报、县(区)考察推荐、市级评估认定,最终确定了42所学校为市级高效课堂试点校。从前期调研情况看,大部分试点学校运行良好。经课改专家团队进校诊断后,市教育局综合评估,优选13所学校作为市级高效课堂基地学校,按照基地学校建设指导意见给予政策、经费等支持,做实、做大、做强基地学校,让基地学校成为区域教育改革的窗口和样本。

    做好科学蜕变创模式。模式是生产力,好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推动课堂效益提升,更能促进师生健康发展。模式可以借鉴,但绝不可照抄照搬。学习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是多安装几块黑板、形成小组围坐,让学生讨论就算成功了——这样的学习,就成了形式主义,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反而会阻碍、制约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必须坚持以“五步三查”教学模式为母体,潜心研究其模式蕴含的科学内涵和教育价值,领悟其实质,掌握其操作要点,从理念带入,从操作带出。目前,诸多课改成效显著的学校和区域,均因方向坚定、因地制宜,从“临模-入模”走向了“出模-创模”,才有了改革的正效益和持续发展的活力,这是固原以及更多区域在推进课改中必须坚持的路线。

    突出教研培训强引擎。教研培训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技术保障。推进课改,必须壮大本土教研培训力量,有效整合区域教研培训资源,做到教研培训深度融合,提升教研培训水平,充分发挥教研培训机构的领航职能。培训工作应该充分调研一线教师需求,紧扣焦点难点问题,实行菜单式培训,增强实效性。教研工作坚持重心下移,“阵地”前移,实行教研员下校指导、包校蹲点和定期“会诊”等制度。教研培训工作要有前瞻性、预见性、主动性、创新性,组织开展教研沙龙、主题论坛、专题研究、优课评比、同课异构、一课两上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交流研讨活动,展示共享高效课堂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校长和教师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促进理念转变、责任提升、精神成长,激发参与课改的内驱力。

    构筑课改文化固根基。高效课堂的显性技术是“五步三查”,内涵是教育的三维目标,核心则是立德树人文化的建构。各地课改实践中,最为薄弱的多是课改文化,最缺乏的是课改氛围的营造。区域课改,只有在充分的课改文化建构和引领下,将文化之魂深深植根于广大师生的精神家园,才能让这场改革从简单的技术借鉴上升为文化重建。因此,课改区域和学校,都应重视学校文化的构建和改造,营建自主、开放、科学、人文的校园文化,形成有利于师生和学校发展的良好育人氛围,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融合信息技术再助力。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三通两平台”逐步普及,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在高效课堂改革中,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和网络资源,扩充教学密度和容量,创新教学策略和手段,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让现代信息技术为高效课堂改革添上腾飞的翅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