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访出教育的力量——江西省“万师访万家”活动系列报道之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7-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7月9日,江西弋阳,台风“尼伯特”即将登陆。

    听到这个消息,连胜学校校长黄星皓和教师们立即开展了一次“特访”,他和教师们拿着印制的防台风宣传单,进村入户,向学生家长也向见到的每一个村民宣传防台风知识,提醒他们要看管好自家孩子。

    这仅仅是一次“特访”,还有那些日常的“普访”“随访”,他们不知道来过多少次学生的家,走过多少崎岖的山间小路。

    这样的故事和场景,从今年5月以来,在江西省100个市、县(区)上演着。2016年,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启动“万师访万家”活动,要求全省以学校为主体,党员干部带头、教师广泛参与,开展以“访家庭、正教风、立师德”为主题的教师家访活动。

    看似小小的家访,正在搅动江西教育改革的一池春水,正在提升这片热土的教育形象,正在改变无数家庭和孩子的命运,正在影响赣鄱大地的乡风民风。

    “现在的学校和教师,在家长和村民心中的威望可高了”——重塑教育的美好形象

    “啊?我又哪里做得不好,可不可以不要去我家?”

    这是南昌市第十三中学高二学生小超听到“家访”后的第一反应。“告就告吧!”,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小超度过了忐忑不安的两天,迎来了教师的家访。

    不过事情显然没有他想得那么糟,老师并没有狠批他,相反夸他“很热情,很积极”。小超很开心,“感到了老师真心对我好”。

    “怕告状”几乎是所有孩子对教师家访的第一反应,但这次“万师访万家”活动,显然让孩子们不再把家访与告状画上等号。

    不仅不告状,家访还深切地改变着每一个孩子的生活乃至内心。

    一个半月前,江西省上饶市逸夫小学教师程妍遇到了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班上学生小恩一向比较听话懂事,但突然开始不完成家庭作业,而且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

    “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程妍再也耐不住了,就到小恩家去家访。原来今年3月,小恩的爸爸突然脑干出血,经过救治,性命虽然保住了,但却永远成了植物人……

    看着边说边流泪的小恩妈妈,程妍也哭了:“你以后就安心照顾孩子爸爸吧,小孩的事,我们帮着管。”

    于是,每天中午,程妍把小恩带到家里,除了管饭,还辅导他学习。有了“教师妈妈”的“一对一”照顾,小恩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开始帮助同学擦桌子、洒水做卫生,学期末考试,他的语文竟然破天荒地考出了95分的好成绩。

    “孩子在家也特别懂事了,写完作业就帮爸爸按摩。”小恩的妈妈悄悄地给程妍发了一个短信。

    这样的家访事例还有许多。上饶市信州区宋宅学校七年级学生陈波,母亲在他10岁时就离开了家,爸爸身体有病无法劳动,全家靠爷爷打零工赚生活费。当班主任刘光清通过家访了解到这些后,对陈波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今年全校“六一”文艺汇演时,谁也没有想到,曾经沉默害羞的陈波成了主持人。

    此次采访,我们见到了陈波的奶奶和班主任刘光清。陈波的奶奶一个劲儿地拽着记者的手不放,诉说着对教师的感谢,而在一旁陪着奶奶的刘光清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份内之事。陈波今后即使毕业了,您这个家,我们还会管。”

    有的家访不仅走进了家门,还“访”到了医院。

    “老师来医院了,我们受宠若惊。”南昌市进贤门小学三(3)班学生小夏的奶奶见到记者,异常激动地说。在了解到小夏的家庭有两人需要做手术,孩子的妈妈又没有正式工作的情况后,家访教师专门回校组织大家捐款,筹得善款两万多元。

    “真是雪中送炭啊!” 小夏的奶奶发自内心地说。

    这不是个案,“我们在家访中发现了许多问题,从家访变成了帮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国家的阳光和雨露。”抚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吴广平说。

    “帮扶”的效应在乡村尤为凸显。在上饶市信州区,正是因为有了家访的基础,教师们对孤儿、准孤儿的情况有了全面了解,对189名孤儿进行了家访。

    “对这189名孩子,我们是定人定岗、定点辅导、定期家访。” 信州区教体局局长钟鸣说,而在这个赣北汉子的全力协调下,区财政局、红十字会、企业家都在发挥自己的作用,让这些孤儿不致因贫辍学。

    在弋阳这个留守儿童大县,因为家访而返学的孩子更是不计其数,教师在村里的威望也提高了不少。以前教师去家访,忙着打麻将的家长最多说一句“老师来了”,现在,家长会备好茶水,买好一次性杯子,准备好水果,争着抢着把教师揽到自己家里来。

    “让学生考上北大清华,是有功劳的事情,但让这些孩子不辍学,是有功德的事情。”弋阳县教体局局长方华深明教育之于农村家庭的意义。

    访出每个“问题孩子”背后的特殊原因,找到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方法——重现教育的神奇力量

    家访,除了访生活困难、精准扶贫,更重要的是访学习、访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再对症下药。

    这一点,抚州市实验学校学生小澈的家长最有体会:“孩子很顽皮,有时甚至一语不合,就拿起砖头扔过去。”

    这个“顽皮”的孩子来到教师郑探空的班上,几次把郑探空吓出一身冷汗,“再教他,恐怕我的心脏都受不了”。

    但就是在家访时,郑探空发现小澈有一个优点:喜欢摆弄花花草草,他养的花比大人养得花还好。为此,郑探空专门授予他一个头衔“护花使者”,让小澈专门管理班里阳台上的植物,小澈从此像变了个人。

    “谁说孩子天生就是调皮的,找到了那个关键点,孩子是会发生改变的。”从来没有家访过的郑探空非常感谢这次“万师访万家”活动,让他从另外一个角度近距离地走近孩子,找到了教育孩子的那个关键点。

    “做教育的都说要了解孩子,但是怎么了解,家访就是最好的一个途径。”不止一位教师这样说。

    事实证明,成绩不好,不认真完成作业,没有养成阅读习惯,性格孤僻……这些课堂上的表现都是有原因的,而教师通过家访,找准问题症结,才能对症下药,才会有一个个孩子的改变。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极大。”信州区逸夫小学校长马艳告诉记者,在没去家访之前,一些教师觉得学生都是“问题孩子”,家访之后,对孩子有了悲悯,有了同情,更有了了解。

    在南昌市洪都中学教师张海燕的班上,就有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个案。

    小文的父亲是一个对孩子很好的人,但因为妻子卷款失踪后,他的脾气变得非常暴躁。一次,因为一点小错误动手打了小文,造成了小文的第一次离家出走。家人找回孩子后,没想到奶奶的一句“你和你妈一样,都是害人精”,导致小文第二次、第三次离家出走。

    在没有家访之前,张海燕想当然地以为小文就是个“叛逆少女”,直到家访她才发现,这个孩子身上背负着沉重的压力。第一次家访,第二次家访,第三次家访,到现在,张海燕已经五次家访了,让张海燕欣慰的是,小文的家人正在慢慢改变。他们也认识到,这个过早承受了苦难的孩子,依然有一颗善良宽容的心。

    “我喜欢家访,家访接地气、有实效,就像中医讲究望闻切问,‘闻’和‘问’是家校沟通最常用的方式,但是我们少了‘望’这个环节,‘望’不是在学校天天见学生,而是‘望’家长,更多地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我们的工作才不会很被动。”张海燕说。

    事实证明,当教师出马,许多“疑难杂症”就有了破解之法,比如“网瘾少年”。南昌市松柏巷小学5年级教师徐念念在一次家访中就遇到了一个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孩子,家里对他已经用尽各种办法,甚至授权给教师——好好地管管他,必要的时候打一顿。但徐念念并不想这样:“在家里,就是‘堵’得太多,导致孩子产生了叛逆心理,反而玩得更加‘疯狂’。” 与其堵,不如疏,徐念念让这个孩子担任班级博客管理员,孩子有了施展本领的空间,经常更新文章,用心得不得了。

    “有了家访,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曾经的问题少年、问题少女,就像被施了魔法,“奇迹般”变了一个人。

    是奇迹吗?张海燕说了句大实话:“孩子嘛,哪有本质坏的,他知道教师喜欢他、对他好,也是为了他好。”而这个爽利的女教师不仅去家访,还邀请学生到自己家“家访”,虽然她只会做一道菜——“可乐鸡翅”。

    家访,访出了每个孩子产生问题的背后原因,找到了解决每个孩子问题的好办法,教育变得有效了,学生变得可爱了,社会的信任度增加了,这正是教育的力量。

    访出家长对孩子的关心,访出家长对学校的支持和参与——家访成了把家校力量聚在一起的黏合剂

    家访,拉近了家长与学校、教师的距离,也拉近了家长与孩子的距离,他们在了解孩子在校表现的同时,也了解了学校、了解了教师,慢慢变成了关心和支持教育的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