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日记,如何成为“必需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2-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关于数学日记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细究数学日记研究主流,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数学日记课程化的研究虽然存在,但比较零散。

    如何将数学日记从“教育调味品”变为“教育必需品”?我认为,只有将数学日记开发成一门校本课程,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体现出特有的教育价值。

    制定一个“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让师生明确“数学日记”的“课程性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实施建议”,使教师知道如何引导学生写数学日记,每个学段写什么内容的数学日记,并使学生懂得写哪种类型的数学日记可以解决自身的学习问题。

    编写一个“自学读本”。数学日记作为一种学习活动,也可称作“自学读本”。编写“自学读本”可以有以下几项内容:数学日记是什么?它的类型有哪些?学习活动的价值是什么?在数学学习的不同阶段和时期,每个学段学生选择哪种类型更好?“自学读本”的编制应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数学学习特点、数学日记的自身特色,使其呈现方式简朴而不失美观、特色而更兼实用,师生用起来方便有效。

    与数学教材完美结合。编出一本趣味横生、开卷有益的教材是编者们不懈的追求。如果我们将数学日记学习活动编入数学教材,并能使预习型、笔记型、总结反思型、研究型、文学型等不同类型的数学日记,科学合理地嵌镶于数学教材之中,再加上教师的科学引导,学生积极地将学习数学的酸甜苦辣咸尽显其中,那么这本蕴含师生情谊的读物,才真正属于学生自己。当学生将如此“厚重”的数学教材拿给他人欣赏,并讲述那些数学学习经历和成果时,数学教材也就成为传播数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与数学教学相互依存。“数学日记”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数学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更促进了数学教师对自身教学的反思,达成教学相长的目的。近年来,我引导学生写过多种类型的数学日记,从中更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日记”离不开数学教学的滋养,数学教学更少不了“数学日记”的润泽。

    比如笔记型数学日记。从笔记型数学日记入手,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为以后的数学思考式写作积累材料,提供优质素材。心语型数学日记。鼓励学生写心语型数学日记,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交流能力。预习型数学日记。倡导学生学写预习型数学日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数学教学为每个学生的未来提供可持续发展服务。总结归纳型数学日记。加强总结归纳型数学日记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反思型数学日记。深入开展反思型数学日记,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形成反思的习惯,塑造自省的品质。典型题认识型数学日记。强化指导典型题认识型数学日记的书写,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数学解题文化研讨氛围。研究型数学日记。提倡学生书写研究型数学日记,以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学型数学日记。鼓励学生书写文学型数学日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写作能力。

    有一套科学的激励评价管理体系。每位数学教师可以在每周课前展读1-2篇;学期中每个年级内部展示初选的部分优秀数学日记作品;期末举办数学日记文化周活动,集中展评各类数学日记优秀成果,并由师生共同选出十佳“数学日记作品”、若干本《数学日记优秀作品集》、若干名“数学日记写作小明星”、若干名优秀指导教师等,期末总结大会上给予奖励和表彰。当然,什么样的数学日记才是优秀的数学日记作品,什么样的学生才是“数学日记写作小明星”,这些需要数学日记活动管理者研究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使师生认可并信服评选的公正性。

    以上是我对“数学日记课程化”的构想,旨在抛砖引玉,加快“数学日记课程化”的进程,使数学日记渗透于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真正成为提升数学教育质量的主流阵地。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青县树人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