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市位于广西东南部,是一个人口总数接近150万的县级市。由于人口多,底子薄,校点分散,北流教育发展面临办学条件标准化水平低、校点规划布局不合理、城区学校“入学难”等突出问题,但该市上下一心,多措并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2-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雨天被雨淋,晴天被太阳晒,路途又远……”说起以前每天奔波到城里求学的艰难日子,今年11岁的广西北流市鸭埌小学五年级学生梁冰婵仍心有余悸。欣喜的是,当父母听说家门口的村小变得跟城里学校一样“高大上”后,梁冰婵被转回鸭埌小学就读。

    始建于1952年的鸭埌小学,之前是一所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的村小,近年来借着北流市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东风,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引起了周边家长的关注。从2015年起,鸭埌村有80多个孩子从城里学校转回到该校就读。

    近年来,随着北流市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科学统筹教育资源,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结构,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许多农村学校都像鸭埌小学一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北流市也走出了一条人口大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突围之路。

    造峰扬谷,让城乡学校处在同一坐标系

    西埌镇第二初级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农村初中,距北流城区、玉林城区均约1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但受种种因素影响,学校发展迟滞,直到2012年,学校还是“一块黄土地,三幢旧楼房”的尴尬环境,而且教学及辅助用房陈旧,设备设施落后,教育教学水平低下,学生流失严重。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学校整合1000多万元经费的使用,更换所有教室门窗,粉刷翻新教学及辅助用房墙体,对校园实施全面的硬化、绿化、美化,改造和完善各功能室、运动场等。如今,学校新建的教学综合楼、学生宿舍楼、教师周转房全部投入使用,各类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学校条件和环境的改变,让家长和学生看到了希望,家长们再也不用挤破脑袋送子女到城区学校读书了。“我们学校跟城里学校一样好,环境优美,有美术室、音乐室、计算机室等各种各样的功能室,在这里学习我很开心。”在西埌二中宽敞明亮的阅览室里,初二学生李坤俊一脸自豪地说。

    西埌二中的变化,可谓北流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北流市委、市政府创新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的模式,补短板、抓均衡、促发展。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任务的提出,到具体步骤、保障措施的实施,统一部署、统筹推进、列入日程、绩效考核、挂点帮扶、特事特办。”北流市委书记朱富庭介绍说,北流市委、市政府始终对教育“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市四套班子领导经常深入校园、跑工地,召开现场办公会,开通“绿色通道”,解决项目建设问题。

    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促使北流市教育投入“大手笔”“大动作”十分频繁,一系列教育发展难题迎刃而解。据统计,2012年以来,北流市多方筹措资金16.3亿元,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学校信息化工程、美丽校园工程等,共新建、续建、扩建义务教育学校280所。其中,累计投入2.3亿元购置教学仪器设备、计算机、图书,投入5000多万元开展校园“四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基本实现了城乡间、学校间办学条件均衡。

    与此同时,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十分踊跃。从2007年1月成立北流市奖学助学协会至今,全市投入办教育的公益资金超过3亿元,用于改扩建学校硬件设施等,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并通过政府主导发动社会力量捐资新建了19所学校。因为捐资助学风气浓厚且成效显著,北流市被誉为“广西捐资助学第一县(市)”。

    在教育投入的“保驾护航”下,北流市全面吹响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号角,北流市市长李岗一一向记者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投资最大的一项教育民生工程——投资1.31亿元建设的市实验中学于2012年秋季如期招生,市实验小学、桂塘小学、永顺小学等新建的城区学校从2015年起陆续投入使用,增加高中学位5000个、初中学位1980个、小学学位3000个,基本解决了城区学校的“大班额”问题。

    有了充足的资金投入,北流市一大批学校的办学条件得以改观:北流镇初级中学过去办学条件差,功能室严重缺乏,历年招生都完不成计划,现在学校建成24个功能室,报读该校的人数逐年递增;民乐镇会众小学以前只有两栋教学楼,2015年学校扩征了5000平方米土地,一栋崭新的3层教学楼拔地而起;新圩镇陶山小学因为地处偏远山区,学校设施陈旧,当地家长颇有怨言,从2014年起,学校筹建了一幢教学楼、两幢综合楼,学校变大了、变美了……

    交流提升,让城乡师资处于同一水平线

    “我申请去支教,给我安排最偏远的地方吧。”“我要去支教,条件再艰苦的地方也不怕。”2016年9月1日开学第一天,在北流市新松小学的教师办公室里,教师们纷纷表示要“上山下乡”支教帮扶。最后,学校确定了3位年轻的骨干教师下乡支教。

    近年来,北流市打好教育均衡发展“组合拳”,常态化开展支教走教活动。仅2016年秋季,参与支教走教的教师就有70人,他们都是城区学校的优秀教师,从前任支教者手中接过“接力棒”,继续“上山下乡”,为农村、山区偏远学校送去优质教育资源。

    让每所学校都拥有优质师资,是北流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北流市除了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还拨付乡村教师生活补贴400多万元,并从各高校引进1300多名优秀毕业生,为乡村学校补充优秀师资。”北流市教育局局长朱洪强介绍说,通过完善教师补充机制、推行城乡教师双向交流,提高教师待遇、改善生活条件,提升职业能力、加强师德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北流市实现了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让乡村教师“下得去”政策包括:通过核编定岗建立教师补充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做好教师结构优化、岗位设置等工作,特别是妥善解决农村学校和教学点教师编制问题,均衡设置教师岗位,配足配齐学科教师;建立交流制度,促进师资均衡,积极开展支教、走教和城乡教师互帮互学等双向交流活动,每年交流人数达10%,使师资水平相对均衡,确保农村学生在家门口就可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让乡村教师“留得住”政策包括:提高教师待遇,逐年提高教师工资水平,确保教师生活、工作稳定;积极实施教师周转房、公租房、限价房建设。2013年至2015年,北流市共投入1.26亿元新建教师住房1336套,极大改善了教师的住房条件。

    让乡村教师“教得好”政策包括:通过每年投入培训经费600多万元,先后组织校长、名师、骨干教师2000多人次到省内外名校学习;通过各类培训活动,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程,培养教育教学新骨干,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多措并举,城乡师资逐渐趋于均衡,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最终受益的还是老百姓。对此,西埌镇第二初级中学校长肖剑深有体会:“以前,家长总是千方百计把孩子往城里的好学校送,不仅学生辛苦,家长也觉得麻烦。现在,农村学校也有了好老师,家长们再也不用舍近求远送孩子去所谓的好学校上学了。”

    锐意改革,让城乡孩子同享优质教育

    “你现在最喜欢上什么课?”在北流市民乐镇南庆中心小学采访时,面对记者的提问,学生们一点儿也不怯场,纷纷抢着回答问题。

    “数学课。因为数学老师经常跟我们玩游戏,比如上‘可能性’一课时,老师选出几个同学,一个同学扮演未知数‘X’,其他同学扮演数字,然后让我们不停地调换位置,猜一猜‘X’有多少种可能。”南庆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林子恩一脸认真地说,“我们很喜欢这样的游戏,因为很容易就把知识点记住了。”

    “快乐!”这是林子恩对新课堂最大的感受。2015年,南庆中心小学开始实施高效课堂改革,从此在校园掀起了快乐学习的热潮。“我们现在是小组合作学习,先是自己完成导学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再向全班展示。许多时候都是我们在说,不像以前上课总是老师讲。这样学习,不仅提高了成绩,自己的胆量也变大了。”林子恩说。

    课改,一直是北流市近年来热度不减的教育话题。北流市分别于2010年、2014年引进“EEPO有效教育”和高效课堂课改模式,并组织各校校长、教师外出学习相关理论,然后由学校结合校情、学情,自主决定选用何种模式。经过数年的努力,这两套模式都已寻到了适宜的土壤并开花结果。市区的新松小学、永丰小学、实验小学和农村的丛义小学、松花小学、民安初中等课改试点学校,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6年,北流市又有36所中小学加入高效课堂试点学校行列,课改试点学校达到46所。

    新圩镇中心小学是北流市第二批高效课堂课改实验学校,作为北流市第一所且是唯一的农村小学课改实验学校,全校70多位教师坚持课改不动摇,有50多位教师成为课改能手,有10多位教师在各级教学比赛中斩获大奖。“课改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教师。”校长杨威向记者介绍说,课改不仅让教师从以前的“课堂霸主”成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还通过课型方式的实践和学习方式的训练,让学生展现出不一样的精彩。

    “想不到农村小学的课堂如此精彩,农村孩子如此自信,乡村教师如此优秀!”在南庆中心小学采访时,记者恰好遇到从南宁远道而来的观摩学习团,看到农村孩子的优异表现后,教师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忍不住地赞叹。

    “一校一品”,大力促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