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微”而生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1-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推荐理由:如何自然地让学习发生?如何激活学生的兴趣、情感和思维?如何重塑教学关系?

    重庆市璧山区大兴初级中学的“精微课堂”聚焦于“微”,关注课堂的微小细节,用“微”撬动课改的新格局,让“微”成为学生成长的不竭动力,从而让教育教学“尽精微”而“致广大”。

    随着课改的纵深推进,重构课堂、重构学习、深度学习的“学时代”已阔步走来,核心素养正在成为深化课改的指南针,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或将逐步走向更加标准化的大融合。但不管走向哪里,新课改最终都需要在课堂的每个微小细节上得以实践和体现。

    《中庸》讲:“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大意为:君子既要尊重德性,又要讲求学问;既要充实广大,又要穷尽精微。尽精微:尽心于达到精细微妙的境界;致广大:致力于达到广博深厚的境界。“尽精微”的目的是为了“致广大”,而“致广大”的结果又促进了“尽精微”。因此,“精微”与“广大”并非是相反相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就是“精微课堂”要实现的目标。重庆市璧山区大兴初级中学的“精微课堂”将目光注视在教育的“微”上,关注课堂的微小细节,用“微”撬动课改的新格局,让“微”成为学生成长的不竭动力。

    “精微课堂”的三个“微”思想:汲微识、集微行、积微德

    华东师大教授李政涛有句经典论述:“不生长”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被生长”的课堂是僵化的课堂,“自生长”的课堂是绿色的课堂,“共生长”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自生长”“共生长”,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生长是一个自然而漫长的过程,学生应该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主动去“汲”,知识的营养才能促进个体的生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主要动力。教师不能“一本教案走终身”,而应根据本堂课的课标、学情、课型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及教学合适点,把知识问题化。因此,每一个微识就是一个问题的主题,哪怕是学生在本堂课仅学习了一个微小的知识,学生也会有主动去“汲”的兴趣和欲望,有了微识的滋养,课堂及学生的生长才有可能性。当然,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不可能全部是在教师课前预设下展开,也会在因时因境、不可预知的交互中动态地产生各种各样的“意外”。教师要善于抓住那些生成的有价值的微识,让学生一点一滴地进步,让教育散发出细腻的、人性的光芒。“生”动了,教育才会更加美丽生动。杨再隋教授说过:“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精微课堂始终指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课堂,时刻关注课堂上学生的每个微小细节、微小生长瞬间,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关注的中心。

    学生如何自学、展学?教师如何引导、管理学生自学?学习小组成员间如何分工、配合?质疑探究后的问题或成果如何整理、展示?生生交流、师生对话应注意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精微课堂”研究的内容。课堂不仅是情绪的、智力的,还是互动的、情境的。学生和教师在课堂的每一个具体而微小的行为,不仅影响着整个课堂教学的进程,还会对学生参与课堂的态度、学习的成效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集微行”的思想就是细化并整理这些行为。学生的行为关联着教师的行为,比如孩子们会被充满智慧与趣味的课堂所吸引,这样的课堂让他们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而精彩纷呈的课堂需要教师对每一个问题都精心设计。教师对学生的每个微行都要有“前置”意识,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精微课堂”细微的“行”,就是课前的师生准备、课桌的书具摆放、学生坐姿的端正、教学的有条不紊、作业书写与板书、交流时的表情与动作、课堂上学生的专注度……在这里,课堂自然而真实的行为都成了“细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必须精心打磨、精细施工。

    蔡元培认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也。核心素养的提出,正在叫停分数教学畸形演变的步伐,“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大多数学校的共识。德育如细雨,润物无声。“精微课堂”寓德于教,学生基本的人性发展必须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中成员有集体意识吗?学生在展学互评时,是否尊重了发言者?或发言者是否尊重了倾听者?认同别人的意见时该怎样赞赏?教师给学生做好示范了吗?教师给犯错的孩子宽容的微笑了吗?等等。“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这些看似平常甚至易被忽略的细节,却足以体现一个教师的教育思考、教育智慧和教育理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没有微德的积累,何谈大德的发展?课堂中,教师、学生的言行举止都是德的载体,可以说微德流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不能对这些微德不闻不问,甚至放任自流。“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教师是在学生心灵中行走的人,要善于用敏锐的目光、缜密的心思、宏观的理念去捕捉利用、细细品味、用心感悟。这不仅能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获取真知、学会做人,同时也是对人性的唤醒、激励和引领。关注了这些点点滴滴的微德,教师才真正关注了学生。

    在精微课堂中,“汲微识”“集微行”“积微德”就是“尽精微”,就是确定我们该如何做、如何达到“致广大”的目标,即实现“修广学”“润生命”“彰师风”。当然,“三个微”并不是简单机械的叠加,而是相互承接、有机融合,强调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并从细节中来到细节中去,要求教师在课堂关注学生的细节,做到举措细化、执行到位。细节决定成败,竭尽“精微”,止于至善。只要我们关注教育的“微事”、关注学生的“微事”,课堂会因“微”变得更加生动,因“微”变得更加理性,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重构,使学习走向深度。

    “精微课堂”的两个依据:学生的学情、开放的内容与形式

    依据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情,牢牢把握生本理念,从“微”学习出发,引导学生理解“微”的意义,解决学生课堂中的“微”问题,拓展学生学习经验,为学生充实、扎实、真实的生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放的社会呼唤开放的内容。教师应基于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成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或“创造者”。“精微课堂”不仅充分挖掘课堂现有的教材资源和服务资源,而且还借助“互联网+”等资源实现多维交互式联系,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开放,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精神世界开放。课堂是学生快乐成长的地方,而开放的课堂教学形式,能满足开放的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精微课堂”不仅体现在学习上的小组合作、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上,还体现在评价上的主体性、差异性,从而培育适宜学生成长的土壤,让学生有思维交锋、自我绽放的平台。

    “精微课堂”的实施策略:“自探互提”四环节教学

    根据学科特点、内容、难度,教师在课堂上弹性掌握各环节的时间,原则上讲授时间不超过15分钟。同时鼓励教师围绕学科特点,由“模式研究”走向“内涵探求”的自我造血。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

    “重构学习”首先要从自学开始,学习单必须要有提供给学生“学”的自学提纲或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有了注意力才能激发学习动力,教师才能安静地巡视指导、认真检查。

    第二环节:质疑探究。

    本环节是“深度学习”的关键,主要把意见有分歧、思维受阻、需要动手操作等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临床式”讨论探究;也可以按照学习单上教师设计的有思维挑战性的问题,形成并完善自己的思考。要求学生从“自我关注”和“被人关注”的合作学习“假象”中解放出来,真正达到“全景式”学习。

    第三环节:互评点拨。

    学生展示成果或问题,要求有规范的发言模板和展示规则。如“我同意……同时我也感到……”“我认为……但我意识到……”“面向大家,侧身站立”“注意语调、语速”。教师则需要适时进行必要的补充、更正和点评。这一环节是“重构课堂”的最好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人”,教师则是“搭伙人”。

    第四环节:巩固提升。

    本环节是在前三个环节基础上对学生能力的再提高。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或精编精选当堂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或当堂记忆要掌握的内容,重在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可以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同桌互批等方式了解学生答题情况,争取做到“堂堂清”,确保训练的有效性。

    “精微课堂”的改革实践,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观念。以往“满堂灌”的课堂难寻踪迹,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和激发者。

    “精微课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长。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体会到自己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而产生的成就感。孩子们不再因为农村“基因”而感到“卑微”,不再畏畏缩缩一言不发,他们已与城里孩子一样:自信阳光,有礼有节,乐思善言。孩子们的综合素养,在新课改中得到了质的提升。

    “精微课堂”还让学校“悠然转身”。一部分年轻教师得以迅速成长,教学业务骨干快速走向成熟,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教师队伍素质、学生学业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新理念催生新变化,新变化集聚新效应。学校中层及以上领导团队在课改中得到了锤炼,教育教学的各项管理也开始向“精”要效率,向“微”要实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