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实践基地课程建设“三步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8-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舟山市普陀区教育局教研室 史静蕾

节气课程以中国传统农耕经济为背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文性。舟山市普陀区桃花中心幼儿园作为一所乡镇幼儿园,依托当地资源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开发的“沁润节气”园本课程具有浓浓的童趣、野趣、农趣,让幼儿获得真实体验,让他们劳有所获,劳有所乐。

第一步:明确劳动实践基地教育价值

劳动实践基地提供幼儿亲手种植、收获蔬果的课程体验,寓有明确的教育价值——劳作技能体验、探究能力渗透、内在情感升华。

教师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综合活动,使幼儿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掌握基本劳作技能,提升观察、记录、表达等能力,关注节气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挖掘劳动实践基地课程特色

基地单一的功能不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我们立足社区合作,对劳动实践基地进行扩展,在当地镇政府农业种植各基地中实地踩点、考核、筛选,基于地域特点和园本特点,从已有资源、便捷安全、对比探究、多元体验四个维度综合考虑,确定幼儿园内“四时农作基地”、幼儿园附近“茗食大棚种植基地”,以及周边的茶叶采摘基地、秋橘采摘基地、番薯乐翻天基地共5个劳动实践基地。

基于便利性原则,将幼儿的劳动实践分为全程性参与和阶段性参与,幼儿园内的“四时农作基地”提供翻土、选种、播种、收获等全过程劳作的条件,而采摘橘子、采茶制茶等活动,需要去园外基地,幼儿只参与某一个或几个劳作环节。

第三步:制定劳动实践课程实施策略

为避免课程实施的盲目性、随意性,我们制定了线性计划,明确注意事项、内容安排,阶梯式推进,即从总目标到各个劳动实践基地的课程计划,再到逐个教案的细化、具化。

摆脱教材束缚,以真实劳作场景探索引发幼儿深层次体验,通过场景化项目推进方式,使劳动实践基地成为田园课堂。

以“茗食大棚种植基地”为例,让幼儿自己讨论大棚种植的各种蔬果,通过小组投票确定了10种蔬果后,请种植大户丁爷爷来把关。丁爷爷根据不同蔬果对温度、水分的需求,对种植单进行适当调整。在丁爷爷的介绍中,幼儿感受到遵循植物生长规律的重要性。

在STEAM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将单向性教学升级为双向、并进、多维的教学模式,实现学习场域的拓展。如在挖坑时,通过实验比较法,让幼儿探索播种时坑挖得深浅对种子出土的影响;通过观察记录,对比大棚种植与幼儿园内基地农作物生长速度的差异;在农作物需要攀爬支架时,让幼儿在劳作中了解到三角形的稳定性。

幼儿自己动手参与种植、护理和采摘,体验丰收乐趣,劳动果实显得尤其珍贵。我们举办了农耕美食节,邀请家长义工共同参与将收获的蔬果制作成各种美食,给幼儿过一个不一样的“六一”。

同时,我们联系市场监督所,在桃花镇农贸市场开展“小爱心、大行动”果蔬义卖活动,由幼儿事先商讨确定价格,通过吆喝吸引顾客购买,所得善款全部捐给桃花镇孤寡老人。

幼儿的兴趣容易转移,于是,我们运用各种激励机制,引导幼儿克服因劳作辛苦半途而废的心理。如采用一对一认领的方式,增进幼儿的主人翁意识;通过比比谁的苗苗长得高,评选育苗小能手、护理小能手、种植小能手等活动,培养幼儿专注、持久、合作的行为品质。

我们还巧用家长、社区资源,邀请家长进课堂,协助教师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如谷雨节气邀请在文化馆工作的家长向幼儿介绍茶文化;在寒露收获番薯后,家长与幼儿一起制作番薯饼等。

鉴于教师人数不足的现状,我们邀请擅长种植农作物的家长担任义工。

以家庭为单位,自由组合假日小队,利用双休日、寒暑假养护在劳动实践基地承包的农作物,或组织几户家庭带幼儿走进大自然,开展动手制作节气美食等活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