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高质量研学旅行的“师范担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9-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小学研学旅行是落实立德树人、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其高质量发展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要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贯穿核心素养要求的“系统化”“生活化”路线规划是依托,“探究性”“体验性”的课程开发是关键,“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支撑。师范院校因其具有的独特优势和资源禀赋,应该成为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既可以有所作为,更是大有可为。

    高质量研学旅行呼唤师范院校扛起新担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我国古代游学、近代修学旅行,到今天的研学旅行,“知行合一”的人文精神,“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一直是融会贯通于其中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追求。国家的一系列政策设计和保障举措,促使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时代新人培养中切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从这些年的实践看,研学旅行中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系统化”“生活化”的路线规划缺失,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融合不够,导致“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等现象出现;二是课程设计立意不高,缺乏教育的视角和立场,导致课程教学目标虚化、课程内容育人功能弱化、课程同质化等现象发生;三是专业化、高素质的师资匮乏。

    作为一个发展势头强劲的旅游行业细分领域,研学旅行已经孕育出千亿级市场,需要规模巨大的从业人员尤其是教育工作者作为支撑,而现今缺口很大。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相对较弱,对教师教学的现场规划能力、把控能力有较高要求,须“懂教育”“爱教育”“会教育”的人才才能胜任。目前国内指导研学旅行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队伍素质整体不高,难以实现“把有意思的事情做得有意义、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这就呼唤师范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母机切实扛起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助力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

    助力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优势

    研学旅行的第一特质是教育,是一种创造性提升素质的学习方式,其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的强力支撑。服务好教育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要求,更好满足新时代新征程上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现实需求,是师范院校应该承担的使命和责任。在助力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方面,师范院校具有独特优势和资源禀赋。一是育人优势:高校师范生受过规范的教育和训练,其师德标准、教育情怀、学科素质、教学水平、发展及反思能力比较契合研学导师的素质要求,因此在师范生中培养研学导师是解决当前此领域师资缺口大等瓶颈问题的有效途径。二是资源优势:研学旅行是引导青少年回归“生活世界”的良好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旅行拓宽视野,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生存,最终获得身心发展。这种教育与旅游需要高度融合的特点,决定了其在路线规划和课程设计方面的复杂性及专业性。而师范院校具有的育人专长、教学科研平台以及课程、教材开发等资源优势,恰好能有效纾解研学旅行中普遍存在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融合不够、课程设计立意不高、育人资源不足、育人效果弱化等困境。三是培训优势:师范院校长期举办各类“国培”“省培”项目,在师资队伍培训方面经验丰富。依托其培训平台和资源,为现有研学导师在课程开发、路线设计、旅行指导、教学现场规划、应急培训、旅行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等方面精准赋能,也是解决目前该队伍素质良莠不齐的可行之路。

    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面向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师范院校要提高站位、瞄准需求,把育人优势、资源优势和培训优势主动融入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彰显其作为教育高地的责任和担当。

    一是成为高素质、专业化研学旅行人才的“孵化器”。师范院校应根据社会发展趋势、教育市场需要以及新时代研学导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研学旅行导师培养模块,并制定培养标准与具体细则,夯实研学人才培养基础。要通过教学研一体化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师范生技能训练体系,使职前教育更加贴紧研学旅行的发展趋势。要扩宽培养视野,把研学旅行基地作为师范生实践实习基地,在协同育人中把师范生培养成来之能战的“准导师”。

    二是成为高品位、高标准路线规划和课程设计的“蓄水池”。充分发挥师范院校的资源优势,在深刻认识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和青少年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对研学旅行路线和课程进行系统化的规划与设计。要把引导学生们回归“生活世界”、实现“五育并举”作为价值旨归,因地制宜、立意高远地“将观念建立在直接的旅途之中”,从而使学生们获得更真实、更有价值的体验和感悟。要通过项目化设计“探究性”“体验性”的课程,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究的兴趣和动力,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生命体悟、精神修炼和文化求索的教育效果。

    三是成为研学导师精准赋能的“加油站”。依托师范院校的培训平台和优势,通过训练营等形式,针对研学旅行实践基地之困、研学导师之惑、高质量发展之需开展精准培训,重点培养现有研学旅行指导师的实践能力、学科综合能力、教育管理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探索创新能力、科学评价能力、危机处理能力,促进研学旅行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进而为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作者单位系海南省琼台师范学院;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课程开发策略研究[课题编号:HNSK(QN)23—102]的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