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堂融通”促“三链耦合” 培养社工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1-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社会工作人才作为国家六支主体人才队伍之一,在化解矛盾风险、助力社会治理、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社工专业人才的重任,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培养兼具知识、能力、素质的一专多能型复合应用型社工人才,成为政府部门、社会和高校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社工专业优势,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抓手,积极探索理论主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三堂融通”的培养新体系,推动学生知识链、能力链、素质链“三链耦合”,不断提升复合应用型社工人才培养能力。学院立项2022年度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大思政育人背景下‘社会工作行政’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项目编号:220601232122507),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立足理论主课堂,强基笃行,夯实知识链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践行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专业课程谱系,全方位夯实知识链。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人才培养导向上,坚持铸魂育人,将思政教育贯穿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建设等全过程,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利他主义、促进社会福祉与公正等思政元素深度融入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的各环节。在课程谱系创新上,以系统观为总领,采用“必修模块+核心模块+选修模块”的设计方式,并将核心课程与相关特色课程融合为社会治理、人类健康、青少年发展等课程群组,打通课程体系内部循环,实现课程融通。在教学实践环节,改革教学和学习方法,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式教学法,并结合社工专业实务性突出的特点,采用行动案例教学法,兼顾学生理论知识与实务能力培养,真切形成“做中教、教中学、做中学”的三重深度教学。

    实践社会大课堂,理实一体,强化能力链 

    坚持以实践性教学观为指引,以提高学生自主创新水平为目标,开展多元化教学实践,全过程强化能力链。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秉持“厚基础、重实务、强技能、促提升、助输出”“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平台架设方面,充分利用青岛地区社工行业发展的支撑优势,依托青岛市民政部门、妇联、共青团、社会治理中心、知名社会组织等共建人才培养平台,构建多要素协同育人共同体。在实践机制方面,构建“一线历练—实践研究—项目出新”的联动教学循环,由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到社工一线历练,理实一体推进课程实践提质增效;由学生自由组建团队,依据兴趣特长以及实务实践开展项目式研究,依托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项目,“课赛创”一体增强学生创新内驱力。近5年来,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省级科研与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获得国家成果奖9项,省部级成果奖15项,荣获“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学生奖”1项,并在中国社会工作大学生论坛、山东省高校社会工作案例大赛等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

    搭建网络云课堂,虚实协同,锻造素质链

    大力推进专业教育数字化,引“智”入学,引“云”入课,虚实协同,全面锻造素质链。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一方面引“智”入学,引入智慧教学手段,充分依托学习通、智慧树、雨课堂等多种智慧教学平台,运用线上丰富多元的数字人文资源,实现专业教学资源的拓展、整合、优化、升级,为学生打造跨学科、跨领域、高效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切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另一方面引“云”入课,以线下实体教学空间复合线上虚拟教学空间,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环境,使课前导学有针对性、课中讲学有互动性、课后评学有精准性,变原有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为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为社工人才培养的摇篮,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社会工作专业通过强化理论主课堂、实践社会大课堂、搭建网络云课堂“三堂融通”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建设,全方位夯实了学生的知识链,全过程强化了学生的能力链,全面锻造了学生的素质链,推动“三链”深度耦合,为培养复合应用型社工人才提供了有益借鉴,为社会工作本土化、专业化发展贡献了有益力量。

    (邢一新 巩湘红 冯志国 刘世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