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更好的陪伴者 桐庐县职业技术学校的暖心德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3-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做学生更好的陪伴者

桐庐县职业技术学校的暖心德育

□本报通讯员 方杭丽

走进桐庐县职业技术学校,崭新的教学楼旁有一小湖,湖中有一亭,岸旁草木葳蕤,颇有苏式园林之风。另一侧的教学楼、宿舍楼、实训楼、体育馆等错落有致,漫步校园,浓浓的青春气息扑面而来。

学校是崭新的,学生的面貌也焕然一新。课堂上,学生专心致志;下课后,师生谈笑风生……昔日职业学校学子“心浮气躁、不学无术”的标签在桐庐职技校学子身上难见踪影。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学校的全员育人“十个一”工程。2014年,桐庐职技校着手创建省改革发展示范校,“德”字成了头号抓手,一场轰轰烈烈的德育“革命”就此展开。

每周陪学生跑操一次,每周进一次学生寝室,每周管理一次学生的午睡纪律,每节课前检查一次教室、实训工场的7S管理情况,每学期管理一块学校的区域,每周找学生谈话一次,每月陪学生吃一顿饭,每月家访一名学生,每学期带一名徒弟……说起“十个一”工程,教师们如数家珍。

“让每位教师参与育人,在陪伴中、引导下,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这正是学校提出“十个一”工程的初衷所在。于是,清晨天蒙蒙亮,就有教师走进各个寝室为学生指导7S,并送上亲切的问候;学生跑操时间,总有教师紧紧跟在队列后,陪伴他们跑步;课后,教师或在寝室,或在教室,或在走廊,和学生亲切沟通,与他们一起解决问题……日复一日,“人人都是班主任”“人人都是职业导师”成为校园新风尚。

学校创业一条街内,有一间名为“剪纸人生”的小店。“店主”叫姚旭超,是高三(2)班计算机专业学生,因为剪纸技术了得,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市县级艺术节。灿烂的笑脸、友善的言语,让你很难想象这样一个阳光大男孩两年前的模样。“刚入校时,由于身体残疾,他极度自卑,待人冷漠,对任何事都毫无兴趣。”班主任秦松苗说,如此大的变化,正是得益于“十个一”工程的实施。

针对姚旭超的自卑心理,教师坚持每周和他谈话一次、每月家访一次,用耐心和爱心带领他走出阴霾。走出了第一步,教师们又经常进寝室看望他,在学生餐厅陪他吃饭,帮他解决交往困难的问题。久而久之,姚旭超心里的冰川融化了,还主动参与到校剪纸社团,成为一名能工巧匠。

姚旭超的例子并非个例。“十个一”工程的大胆尝试,心的距离在无形中被拉近,学生的转变也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至。

2014会计班的洪鑫冬因中考失利无奈进入职高,当时的她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徐老师是该班的德育教师,在平时的接触中渐渐发现洪鑫冬内心有一股“不甘心”的劲儿。之后,徐老师做起了她的成长导师,不仅鼓励她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还指导她制订个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她重新建立自信。现在,洪鑫冬成了学校的“风云人物”,她的职业生涯规划书《“鑫”花怒放》还获得了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一等奖。洪鑫冬这样说道:“正是因为徐老师的不放弃,才让我的人生‘鑫’想事成,‘鑫’花怒放。”

每个月,桐庐职技校的教师都会去家访。寒暑假期间,学校还会组织全校性的家访。学生的家分布在不同的村镇,教师们成立小分队进行家访。教师潘作民和孙贤明都属于“高龄”教师,但他们不畏路途遥远,奔走在偏远的山村。尤其是潘作民,学校考虑他的身体状况,想让他在最近的桐君街道家访,但他却坚持去最远的新合。他说:“我是新合人,那边我熟悉一点,跟家长能更好地交流。”“努力成为一个能带给职高学生幸福回忆的守望者。”这正是桐庐职技校每一位教师的共同期许。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