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聚合力 乡村振兴“加速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12-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和发展导向的新部署,进一步为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在全国各地众多勇于探索的“先行者”中,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走在前列。

    “服务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光荣使命。当前,我们坚持在党建引领下,明确育人理念、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育训模式、构建协同机制,努力寻求乡村振兴与职业院校发展的结合点,为乡村量身打造技术技能人才,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人才引擎。”陵城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李玉海说。

    党建引领 构建命运共同体

    职业院校要切实服务好乡村振兴,首先必须在党建引领下确立科学的育人理念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村校互融互促的命运共同体。         

    优化顶层设计。学校党支部深入调研当地乡村产业类型、人才现状等,根据乡村发展需要,重新调整了育人目标和育人理念。首先,基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工农业关系、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理论,形成了“合作赋能乡村振兴,服务反哺人才培养”的育人理念。其次,根据调研反馈,针对涉农专业学生和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等培养对象,制定“品德高、技能强、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目标。

    强化党建引领。学校与当地基层、企业共建党建共同体,通过党建引领政、校、企各方协同,紧密融合人才链、产业链,实现资源共享、互促互进,赋能乡村振兴。如带领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学生参加“陵城区冬春大培训暨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示范主体培训”,组织专业教师参加“2023年陵城区农业农村局与陵城职专协作育人培训交流会”……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教师表率作用及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学员和群众学习有榜样、努力有方向。

    深化课改 对接乡村新需求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育人模式要和乡村产业需求“无缝对接”,才能持续输出符合乡村振兴需要的新农人。近年来,学校一直以深化课改为抓手,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对接乡村新需求。

    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学校定期调研当地乡村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根据其发展需求,及时对相关涉农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融入精品农业、高效农业、生态休闲农业、直播助农等内容,逐渐构建起由“文化基础+素养提升”的公共基础课程、“生产技能+经营能力”的专业模块课程、“多岗多能+创业实践”的能力拓展课程组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内容横向上以综合素养为导向相互融通,纵向上以技能学习特性为基础相互贯通,纵横交错、系统全面,切实助推学校完成了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型。

    打造学训交替育人模式。学校以“三链对接”为宗旨,以真实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开展了实训导向的教学改革。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方式,探索建立田间学校、乡村振兴实践基地等实景化课堂,把培训“放在田野里”,让学生“在干中学”,逐渐形成学习、实训、见习、实践交替进行的教学新模式,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素养、专业能力、事业情怀的螺旋进阶,培养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产教融合 激活振兴新动能

    实现乡村振兴是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力量密切协作。学校与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银行、合作社、协会等合作成立了集“产、学、研、金、管、服、用”于一体的全国首个新型农民发展协会——陵城区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协会和新型农民“双创”中心。

    农民发展协会一方面“向内求”,对全区农业种养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及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且有较高技术专长、较强服务意识、较强协调能力的人员进行选拔,实施精准化、多样化、体系化培养。目前,已为109名乡土人才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库,其中特聘农技员14人、乡土专家95人,全程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另一方面“从外引”,先后引进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王法宏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正斌、德州学院李东臣教授、清华大学盖国胜教授等高端农业人才,组建顾问团深入田间地头,送教下乡、送技到田,为乡村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在对接乡村产业需求、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培养乡村人才队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击鼓催征开新局,奋楫扬帆新征程。2022年,德州市陵城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被评选为“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未来,学校将精准对接当地乡村产业需求,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产业升级“助推器”、技能人才“蓄水池”、社会培训“充电站”的作用,努力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人才,贡献更多职教力量。

    (李玉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