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发力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3-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大思政课”之“大”,在于其必须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

    近年来,广西财经学院持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主动在教学模式、教学时空、教学主体方面破旧立新,打破传统教学在专业学科、开展模式等方面的限制,通过全面系统、因地制宜的布局规划,从创建“大团队”、培育“大师资”、搭好“大平台”、建设“大课堂”这四个维度精准发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真正实现源源不断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沟通干支渠

    创建“大团队”

    为避免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出现“硬融入”“表象化”等完成任务式的现象,学校专门召开思政课程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会,紧紧围绕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部署,从思想认识上真正领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提出要在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推进教学团队建设、创新教育教学范式等方面精准发力、久久为功,切实推动学校“大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学校首先从教学制度设计层面打破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泾渭”,做到各门课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此外,以绩效工资分配方式改革为保障,根据专业性向跨学科、跨院系自下而上组建形成既有思政课教师又有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大团队”,发挥好两类教师的力量,以现实教学问题为导向,探索“一课多师”“一台双师”的教学模式,力求把各类课堂打造成为“共议热点”“共谈问题”“共话成长”的活力课堂。

    开门办教育

    培育“大师资”

    为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学校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紧跟市场需求变化,从市场对不同专业人才的具体诉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开门办教育,多元化、分类式培育大师资”的师资组合机制。由学校教务处牵头,各教学院党政“一把手”牵头,积极走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拜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先进人物、优秀标兵,并诚心发出邀请,让其成为学校师资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从教学制度层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从教学流程上做好服务工作,确保先进人物、优秀标兵在具体教学环节能有的放矢、心无旁骛,更好地用他们的奋斗意志浸润广大青年学生的心田,真正赋予思政课程以温度;通过现身说法,分享他们在劳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以及如何不断实现劳动创新的方式方法,激发广大青年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课程思政化,赋予专业课程活力。

    育人先育师

    搭好“大平台”

    为使教师在教学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避免“有形无神”的机械教学状态,学校从切实抓好“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出发,在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层面精准发力。因“术”制宜、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专业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升计划,更加注意用好各种社会资源,服务教师成长发展。通过打通与各级政府部门、各类企业之间的壁垒,建立并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师以及专业任课教师定期入企业挂职锻炼”的有效机制。具体做法是:通过制定并出台学校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奖励管理办法,鼓励各二级教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在二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中强化对“双师型”教师的奖励,提升教师参与挂职锻炼的积极性,取得行业资格认证,获得社会实践经验。从具体效果来看,相关举措切实增强了学校各类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师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在挂职锻炼过程中的所感、所思、所悟,转化成为赋予课堂教学“灵魂”的不竭动力。

    突出实践性

    建设“大课堂”

    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仅限于课堂和教师,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必须改变对课堂教学的传统认知,突破“大思政课”课堂空间的局限,构建起“家庭—教室—校园—社会”一体贯通的全时空“大课堂”,在社会万象中寻找可利用的鲜活素材。学校根据具体专业的实际需要,分批分类打造各类实践教学基地,让其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大课堂优势。同时,学校注重强化社会服务职能,根据不同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专题,打造实践教学品牌,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基层群众需求—分派对点高校—师生团队下乡指导”的实践教学模式。近年来,学校已成功打造出“广西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暑期政务实习”等颇具特色的教学实践品牌,真正让田间地头、人民群众成为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动课堂,让学生在深入参与社会实践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真正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李文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