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错把任性当个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4-04-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位家长在班级家长群里公开给班主任留言:从今天开始,我家孩子所有的第一节早课不上,让他睡到自然醒。他现在的睡眠比早课重要些。孩子小,还不适合太早起来。我作为大人,太早了也受不了,不想起来。随后,这位家长直接说孩子没有睡醒,今天上午不去学校了。同时强调,作业写不写,我们自己做主。并告知老师:如果下午踢球,我送孩子来踢球。

    有老师质疑这位家长无视规则规范,这位家长和提出质疑的老师发生了争论,甚至攻击辱骂老师。这些对话被发布到网上,引来了舆论的关注。这件事情的是非对错其实是比较清楚的,网络上居然有一部分人支持这位“任性”家长的做法,形成了争议,让我很意外。

    的确有必要反思这个争议背后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任性的家长?家长任性行为的背后是什么?

    显然,这种任性行为的背后是被误导的教育理念。在体育老师质疑其做法后,这位家长回复道:“中国的足球为何踢不出世界冠军?我们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被扼杀了精神独立和自由。”“如果教育不是解放孩子的天性,而是压制他们的天性,那教育的意义何在?”并指责老师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很显然,这位家长理解的精神独立、自由、天性,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完全的自由主义,可以为所欲为。正是基于这些理念,错把任性当个性,她才会理直气壮地提出了文章开头提到的离谱要求。

    很明显,这位家长被一些所谓的“先进教育理念”误导了,没有原则地放大了所谓的“天性”“个性”。谁误导了这位家长?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反省的,也是整个社会需要反省的。

    个性与天性,绝不是任性!没有原则与前提地讲天性、个性,是荒唐的;天性和个性是有边界的。极端地讲,天性必然存在违背文明形态的一面,所谓“野蛮人”就是指这一面。人类的文明进步本身就是不断建立各种规范、不断约束人的个性行为的过程,也是不断防止个人肆意妄为的过程。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必然是基于规则在平衡多数人的利益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

    所有的天性与个性,都需要在遵守基本规则的前提下释放或得到尊重,教育理念上讲的尊重个性与天性,都是基于规则为前提的,绝不是提倡绝对的自由主义。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

    学校教育的存在不仅仅使知识学习的效率更高,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帮助下一代成长。我们经常说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孩子在学校会经历逐渐社会化的过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遵守基本规则和规范等,逐渐形成包括自律在内的良好行为习惯。这是一个长期养成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从某种角度上说,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一就是训练孩子们管住自己,遵守基本规则。

    遗憾的是,我们很多家长被绝对的“天性”“个性”说误导,简单标签化理解中西方的教育差异,误以为西方教育就是没有原则地解放释放天性个性,并受此鼓励,错把任性当个性,对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要求提出质疑。事实上,某些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无法顺利完成学业,最主要的原因并非学业,而是缺少规则意识,频繁违反校规校纪。

    有的家长喜欢用国外的教育和学校多么自由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国外的教育和学校就不强调规则吗?事实并非如此。我就曾经经历过这么一个案例。多年前,一个中国留学生在国外一所高中毕业前夕被学校开除,原因是这个学生不按时起床吃早饭。按这个学生与家长的想法,吃不吃早饭是自己的自由,上课不迟到就行,目的只是想多睡一会儿。这个学生因此多次和相关生活老师发生冲突,最后因连续违反学校规定并顶撞老师被学校董事会决定开除。学校解释说,已经给了其多次改正的机会,但屡教不改,只能开除。多年前,在英国,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因为早上连续迟到被“关禁闭”,中午吃饭时因为没有单独餐厅,学校就用一个纸箱子把他与同学隔离开来。此举引来家长投诉,但学校回应说:这是规矩。

    还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开头提到的这种任性的家长,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家长多次指责老师没有从孩子角度出发,一再强调自己是为了孩子的健康与发展。这到底是爱孩子,还是害孩子?这种家长与这种教育理念,会如何影响孩子成长?在这样的家庭教育观念下,我认为大概率会培养出一个缺少基本规范、任性、自我的孩子,甚至是肆意妄为的孩子。人与人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化程度的差异,是自律的差异。缺乏自律和规则感、任性自我的孩子,会受到别人的欢迎吗?更别说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了。这位任性家长的做法,看起来是爱孩子,实则是害了孩子。

    (作者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