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学体育发挥正能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2-12-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厦门大学为增加学生逃生技能特开设爬树课,虽引发诸多争议,但极具特色的课程还是吸引了不少学子参与此项运动。

  ■特约撰稿 杨玉凤

  篮球课上突然倒地,千米体测时倒在终点线上,马拉松赛的冲刺倒地……近段时间,青年学子在体育运动中意外频发,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面对社会各界接踵而来的压力,高校应该如何发挥大学体育的正能量,如何破解大学生“有文化,没体格;有知识,没健康”的困局?是取消“危险”项目,还是尴尬固守,抑或探寻另一个出路?

  体质之惑:如何发挥大学体育正能量

  “家长不让跑,学校不敢跑,学生不愿跑、不会跑、不能跑。”一位高校体育部负责人谈及当代大学生运动能力时,无奈地摇着头。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去年9月共同发布的《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中国大学生身体素质25年来一直在下降,主要表现在爆发力、力量和耐力等方面。

  面对“体质之殇”、“羸弱的一代”这样的评价词,我们不禁反问,为何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大学生体质却不断走下坡路?是缘于对体育的集体忽视,还是恰当教育方法的缺失?

  有专家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习惯养成、课程改革的不明晰,较大的学业压力以及学生改善自身体质意识薄弱等因素,共同合力造成了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下降。

  “思想认识的偏差,校园整体运动氛围不足,以及大学体育主导地位的弱化,是影响学生难以‘动’起来的主要因素。”四川大学体育部负责人认为。

  要改善这一现状,高校应当何去何从?据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介绍,为了促进高校重视群众体育工作,教育部将出台《高校体育工作达标标准》,对高校体育工作提出更加严格细化的要求。

  “不管学生体质健康是否纳入考核‘硬指标’,体育都有重要的意义。”西南石油大学校长杜志敏说,“大学的社会责任是什么?是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提高青年一代的整体素质,体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修正了“重智轻体”的思想偏差,高校又应采取怎样的具体措施,以保证体育正能量的发挥?

  针对上述问题,有业内人士指出,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营造良好的校园运动氛围;通过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科学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最终实现让更多的青年学生走向体育场,走到阳光下,走进大自然。

  破局之思:营造运动氛围优化课程

  “每天‘三点一线’的忙碌生活,以及毫无生趣的体育项目,让我们疏于锻炼。”湖北大学的刘星谈道,一有点空闲时间,大家都宁愿‘宅’在宿舍上网,根本不会想要运动。

  面对体育运动遭受的“冷遇”,除了体育专家发出的呐喊,国内不少高校也以实际行动,来增强学生的体育热情。

  “舞蹈队在一首明快的歌曲中翩跹起舞、啦啦操队向全场释放着动感音符、轮滑队激情飞扬地展示出自己的热情……”近日,在西南石油大学全民健身体育节上,除了师生激情热烈的展示,多位校领导也亲自“披挂上阵”。

  自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这项阳光体育活动在该校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八届。作为全国为数不多坚持下来的高校,这里每年一次的体育节已成为一种期待。

  “以‘活动’带动‘热情’,就是要吸引学生在良好氛围中‘动’起来。”学校体育学院副院长杨成说。

  如果说运动氛围的营造是“面”的建构,那么课程优化则是“点”的突破。要如何才能改变体育课“千校一面”的格局?

  一前一后、一高一矮,狮头狮尾纵身腾跃,步履生风。火热民间的舞狮技艺,每周都在安徽大学校园上演。这学期,舞龙舞狮课进入安大体育课的行列,成为众男生争抢的“特色课程”。由于部分课程名额有限,不少学生还为此展开“选课大战”。

  不让体育课成“摆设”,安徽大学体育军事教学部主任张勇认为,将民族特色与现代元素融进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势所趋。据介绍,除舞龙舞狮,安大校园还有其他“潮味十足”的体育课程。诸如腰鼓课、女子自卫防身术、瑜伽等也进入该校选课名单。

  与此同时,西南石油大学也针对理工学科学生开设以增强体质为主的田径耐力、野外生存、定向运动等项目,以期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和实用技能;针对人文社科学生以娱乐和生活化的瑜伽、体育舞蹈、网球、乒乓球等项目为主,旨在培育其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然而,再富于乐趣的活动或课程,如果缺乏有效的考核体系来支撑,就会显得“后劲乏力”。是否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

  北京大学通过体育测试管理等创新形式,开展学生体育锻炼评级,同时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并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让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得到极大激发。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也正在通过引入测评、鼓励社团等形式,为体育教育注入活力。

  深层之问:大学体育情归何处

  体育,仅仅是锻炼身体吗?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看来,体育的内涵远非如此,“体育除了带给我们强健的体魄,更多的是带给我们一种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一种严谨、阳光的生活态度。”

  “我们寝室都是‘组团’去跑步。”上海交通大学2011级的王理谈道,学校有一种很好的运动氛围,这很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通过运动我们变得更加自信、有活力,同时增进了寝室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团结了。

  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可以通过体育课,营造运动氛围来增强学生体质,那么学生毕业离校,走上社会之后呢?成都体育学院硕士生导师、西南石油大学教授杨学明认为,体育应是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终身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动商”。

  平均每年参加一次体测、一次健身体育节,平均每月要参加一次校级或院级的体育活动,平均每周要出去跑步两三次,这是西南石油大学2010级王娟的生活方式。“我喜欢跑步和游泳,不仅是在学校里面锻炼,以后参加工作了,我也会将这两项作为终身锻炼项目。”王娟谈道。

  于大学生而言,体育的终极指向,就是要掌握体育技能、培养快乐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并满足自身成长与体育发展的需要,从而形成完整的人格;对于学校,体育的归途,则应更多思考该如何将体育文化融入到校园整体文化之中。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石油大学党委副书记张文卫谈道,要让大众体育在大学开花结果、发扬光大,就要将体育文化真正融入到学校的物质、精神文化建设中。只有这样,体育才有不竭的动力,也才能真正发挥正能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