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教育大家,应该回望什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任何教育都不能脱离生活——回应《陶行知:伟大的启蒙者》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学说对我们当下依然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无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让孩子学会生活,教孩子热爱生活,这是教育的本质。一个不会生活的人,是一个废品;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是一个次品;一个厌倦生活的人,可能是一个危险品。然而,我们的教育正在越来越脱离生活,甚至与生活背道而驰。要改变这种教育教育者要改变对教育的认识,重新认识教育的本质、终极价值。当然,作为父母,我们应该醒悟过来,让家庭教育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只要丢掉面子和攀比心理,丢掉浮躁和短视行为,丢掉偏见和错误认识,我们完全可以让家庭教育回到教育的正途。(华中师范大学 党波涛)

  体育校长张伯苓的示范意义——回应《“土货”校长张伯苓》

  或许,张伯苓在大众中被记起和谈论,并不因为他是南开校长,而是因为他和奥运的关系。“土货”校长张伯苓,其实一点都不“土”,他拥有国际化的全球视野和本土化的育人实践。在对待奥运会和学校体育的问题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有人称他为体育校长。

  体育理应成为“校长工程”。今天,尽管国家一直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但直接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学校体育的大学校长凤毛麟角。

  在校长心中,体育或许没有德育、智育重要。有一天,当校长们真正把学生的全面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时候,德智体美的所有事情,就都重要起来。这也许就是张伯苓作为体育校长的示范意义所在。(长春中医药大学 李磊)

  谁来唤醒中国——回应《马相伯:兴学只为叫醒中国》

  前些天,一名刚回国的教授谈及中外学生的差别时说,很多中国的博士、博士后,做导师给的题目,可以做得非常漂亮。但是一旦需要自己独立思考要做什么时,很多人就会变得茫然。有些人甚至一年、半年都想不出好的方向。

  “只重记忆,只知依样画葫芦”,中国人创新性的缺乏与生活中想象力的缺少不无关系。父母、老师从小教给我们,你只能做这样、不能做那样,无权、也不会去质疑标准答案,这种从小到大潜移默化的影响,已经让我们的想象力变成了记忆力。唤醒中国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我们多一次宽容,或许就会多一次天马行空的尝试,让创新萌芽;我们多一次思考,或许就会多一点对自然的认识,让学习深入……(东北林业大学 孟姝轶)

  我们今天如何学习叶圣陶——回应《叶圣陶:教育为人生》

  每个语文教师心中都有一个“叶圣陶”。令我最感动的是,叶老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厚感情和他对儿童发自内心的呵护与尊重。正因为此,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是与时俱进的,不抱残守缺,不教条僵化,始终对正在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教育形势作出准确的把握和推断,因为他始终站在呵护儿童、有利于儿童成长这一视角上。

  叶老与时俱进的勇气与举措,来自于他对现实始终保持着理性的质疑。在文革结束后,82岁的叶圣陶发表讲话《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就当前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方法、文言文和白话文掺合教学等一系列问题提出质疑,振聋发聩,至今仍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洪劬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逝者黄洋     下一篇:157封家长回信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