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需以乡村建设为背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如果不以理想化的心态关注民国先贤以及那个时代,我们就能在他们的思想、经验与当下的问题之间找到对话的可能。晏阳初留给我们两大精神遗产:一是平民教育思想,二是乡村建设理论。我们这个时代与晏阳初所处的时代有近乎质的区别,但决不能据此认为晏阳初的思想已经过时。

  事实上,在新一轮城镇化全面铺开之际,不少有识之士呼吁重新审视和规划乡村建设。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笔者深知乡村的希望在于“人”,因此一直不赞成那种“依附性的乡村教育”,即教育虽以乡村为场域,却有意或无意地屏蔽了乡村知识和乡土价值,只教一代代年轻人以摆脱乡村为追求,盲目地涌向城市。这样的教育可能会培养城市需要的人才,但对乡村来说却近乎“抽脂”。

  今天,无论是乡村教育设计者还是实践者,都应该重温晏阳初的思想,因为乡村需要更能体现“乡村本位”的教育,乡村教育需要在乡村建设的背景下进行考量、设计和落实。

  安徽霍山衡山镇中心学校副校长赵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梁实:“高考钉子户”     下一篇:一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