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故里 至德高风薪火绵延百年名校 至贤相承博厚悠远
校长朱益民
建校初期校门
江苏省民族乐团梅中专场
中央大道
运动场
一走进江南,就很容易让人忆起那“小桥流水人家”的雅致美景,而这样的美景似乎总是在诗里、画里;不过让人欣喜的是,在太湖之滨、泰伯故里却孕育着一个诗里、画里才有的江南雅境,她的名字叫梅村,位于无锡市新区,江南第一条人工运河——伯渎河贯穿全境。梅村古称梅里,商朝末年,周太王长子泰伯定居梅里“三让王位”的这段故事,迄今已有3200多年的故事。而就在泰伯故里、伯渎河畔,有一所闻名江南、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
话说梅中
“回忆在七十年前,离县城四十里外小市镇上之一小学校中,能网罗如许良师,皆于旧学有深厚基础,于新学能接受融会,此诚一历史文化行将转变之大时代。(摘自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钟灵毓秀的江南山水,造就了梅中校园生动活泼的学术氛围;蕴含深厚的人文传统,赋予梅中人厚重的历史责任感;锐意求新的开拓精神,必将造就更多栋梁之材。(著名科学家 钱伟长)
沐浴江南文化馨郁之风、秉承名师先贤德淑之美,被誉为“共和国优秀人才的摇篮”的梅村中学,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相信,梅村中学一定会进一步继承先贤泰伯所开创的吴文化优良传统,弘扬新的时代精神,在与时俱进、持续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 摘自2003年9月25日《新华日报》)
回顾梅中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江南名校,梅中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第四高小时期、吴风与启新时期、中华中学与县立师范时期、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时期四个阶段。如果说历史给学校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那么,回顾梅中的百年校史,便宛如聆听一曲宏大而壮丽的交响乐,使人激情昂扬、心潮激荡……
建新学,推动文明进步时期(1913—1938)。民国肇始,无锡县政府开一时风气,将“北夏乡第二国民初级小学”更名为“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学”,校长谈学周,校舍则借用泰伯庙。1914年,钱挚、钱穆兄弟来校任教,钱挚系科学泰斗钱伟长之父,钱穆则更是后来蜚声海内外的一代国学大师。后来的著名力学家、资深两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钱令希,著名音乐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系系主任钱仁康,均从这所小小的校园中走出。
同抗争,实践教育报国时期(1939—1946)。1939年2月,在地下党中共无锡县委书记王承业的指示下,创办了私立吴风学校,校名取义“吴太伯遗风”,校长为陈东刍。学校以扩大抗日影响,抵制日伪奴化教育,团结广大师生为宗旨。学生主要是当地农村青年和沦陷后不愿回城接受奴化教育的青少年,近三百人。校舍借用梅村香泾庵,抗战胜利后,迁至梅村宝源当铺。
1943年,坚持在苏州敌后工作的孙洵同志自筹资金,在“黄埭乡师学校”废墟上,创办了一所“晓庄师范”式的初级中学——启新中学,孙洵任校长。1946年9月,学校与启新中学合并,命名为“私立中华中学”,校长刘万里。学校校牌系国民党元老孙科手书,解放后复由著名民主教育家黄炎培题写。今天,原启新中学的青铜古钟,仍高悬于梅村高中钟楼之上,俯视着校园,警示、激励代代梅中学子。
育精英,造就国家栋梁时期(1946—1956)。1946年冬,孙洵在上海发起组织校董会,当时教育名流如俞庆棠、秦柳方、孙起孟及江苏省立教育学院院长童润之等纷纷参与,共襄此举,“私立中华中学校董事会”成立了,俞庆棠任名誉主席,秦柳方任主席校董。中华中学的教师大多是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如李文松、陈肯、何阡陌、周谷年、张九龄、周召南等,而木刻家李志耕、戏剧家俞亮、音乐家黄月娟的加入,给教师团体注入了活力,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
1946年8月,无锡县立师范学校成立,共录取196名学生。1954年,县师最后一届中师生毕业,学校更名为“无锡初级师范学校”,1955年8月,学校开始招收普通初高中学生,11月,学校复更名为“无锡县梅村中学”。
1956年6月,私立中华中学改为公立,学生600余人,1957年与无锡县梅村中学合并,成为当时无锡县规模超大的完全中学。
光大梅中
1957年,随着中华中学的并入,梅村中学成为无锡县规模超大的一所完全中学。1998年7月,经江苏省教育部门批准,无锡县梅村中学复更名为“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2010年,学校创办梅村高中国际课程部,招收留学预备生,开设国际课程。2006年学校易地重建,新校区占地326亩。
自建校以来,梅村高中办学业绩得到了政府部门与广大群众的广泛认可。学校于1960年经审定为江苏省重点中学;1980年经审定为江苏省首批办得好的重点中学;1985年由江苏省招办审定为可向全国高等院校推荐免试保送生的重点中学;1991年经江苏省教育部门验收,确认为“江苏省合格重点中学”;1999年接受并通过江苏省教育部门“国家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2004年评定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从此走进了“承美德,孕育文化渊薮;尚至贤,造就人才摇篮”的崭新历史时期(1955—2013)。
在办学理念上,以“至贤”为校训,以教书育人为根本,持续注入学校发展动力。
梅村高中早期校训是“敏毅诚朴”,现代校训是“至贤”,学校精神为“敏毅诚朴,至贤至德”,始终坚持创新与发展、教书与育人并重,把培养质优德高的多元化人才作为科学发展的精髓。
泰伯庙是梅村高中早期校园的一部分,所以梅中是从泰伯庙里“长”出来的。古人建造泰伯庙,是为了纪念3200多年前周太王长子泰伯三让王位、断发文身、开化江南、创建勾吴古国的历史功绩。泰伯“至德”的古训深深地烙印在梅中以“至贤”为校训的办学理念中。
以“至贤”为校训,就是靠“贤师”育“贤生”,以培养社会有用人才为办学之魂。“至”者,即不断追求最高境界;“贤”者,即德才兼备。“至贤”,就是不断追求德才兼备的最高境界。奉“至贤”为校训,对教师来说,就是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作范;对学生来说,就是要做到品学兼优、知行双修。一句话,就是靠“贤师”育“贤生”。建校伊始,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就在梅中任教,号召学生为振兴民族而学习。著名力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南京长江大桥主要设计者钱令希先生和著名音乐理论家钱仁康先生在“至贤”校训的激励下,就读于梅村高中,步入他们“事业奋斗的起跑点”。
以“至贤”为校训,就是从平民中育贤才,以培养平民家庭子弟为办学之责。梅中的历任领导都认为,“让平民家庭子弟获得优质的教育,在知识、人格、能力、人文素养上接受一流的教育,这是梅村高中办学的宗旨,也是不断发展的基础”。梅中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为平民办学、从平民子弟中育贤才的历史。
以“至贤”为校训,就是不断追求育人的新境界,以优质特色发展为办学之路。梅中在一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坚持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不断赋予“至贤”以新的时代内涵。建校初,以为振兴民族而学习为口号,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20世纪50年代,要求学生“学会学习”;60年代,提出“德智体三板块要摆平”的方针;90年代,率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推广“三能一化”(生存适应能力、学习思考能力、发展创造能力、人格现代化)素质教育模式,使学生初步成为具有现代人格和发展能力的人。进入21世纪,梅中更是立足基础,发展潜力,注重创新,优质特色发展,办好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
在校园文化上,以吴文化为根基,以泰伯至德精神为底蕴,不断完善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
学校地处吴文化的发祥地,把吴文化教育、弘扬吴文化精神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阅览大厅设立了高大的铜浮雕。该浮雕以“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为主题,以“尚贤、博学、索美、创造”为内容,引导学生成为优秀人才,胸怀天下,服务社会。2009年,学校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地域文化和办学历史为参照,以“吴地文化”和“梅花文化”为主题,增设了吴文化“七大文化之源”人文景观,因地制宜丰富了廊道文化,增设了反映吴地文化的雕塑、摄影、建筑等艺术品,装饰了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品,进一步优化了育人环境,构建了和谐校园,让师生形成谦恭礼让、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创造辉煌的精神和品格,逐步形成了品位高雅、建构凝重、内涵精深、气势恢宏的校园文化特色。很多师生多年开展以吴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校园吴文化节,编印了《吴文化探究》校本教材,出版了《吴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无锡地方史讲堂》、《吴歌与锡剧》等多本研究专集。学校编辑出版的《无锡吴文化读本》已成为无锡市中小学学习吴文化的普及性读本,进一步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