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悄然兴起的教育变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2-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校设计制造的“常熟之星”节能车代表队参加第七届Honda中国节能汽车竞技大赛。(资料图片)

    云南工商学院教师正在讲授装潢设计课程。(资料图片)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学员项目实战场景。(资料图片)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生在实习。(资料图片)

    常熟理工学院:亲近业界 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常熟理工学院2004年升本后,在国内第一个明确提出“转型发展”的概念,目前正探索实现从“传统形态大学”向“应用型大学”(应用技术大学)的转型。学校始终将校地互动作为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将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形成了“注重学理、亲近业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

    共同优化培养方案

    紧扣“地方性”和“应用型”两个关键词,学校强化校地互动、校企合作,以合作教育引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是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增强行业能力,努力达成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整合。“IBM课程实验班”、“阿特斯光伏科技学院”和“微软学院”相关专业均实现了4年一体化设计和校企共同培养。注重合作开发课程,至今,学校已开设企业课程60多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50多门,把行业技能训练有效融入项目化的课程教学中。

    二是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特点和市场人才需求,积极探索“课程嵌入”、“定向培养”、“分段教学”、“工作室模式”等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合作教育模式。

    三是校企合作构建实践创新训练平台。学校着力推进与业界共建“创新训练、实验教学和职业训练”三大平台,着眼训练环境的“真实”和“集成”。与业内著名公司共建追踪最新技术的创新实验室。除了“省市共建”、“校地共建”、“企业捐建”等,还与江苏通润集团等企业合作建成了国家级工程实验教育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深度合作建立行业学院

    校企合作是学校发展战略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学校高度重视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校企文化契合等深层次问题,做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一是创新合作管理体系。学校以“省市共建”、“校地共建”为核心着力推进校地互动、合作办学。建立了由校地双方主要领导参加的校地互动领导小组,启动了定期会商制度;建立了合作教育委员会,设置了合作与发展处、教务处合作教育科,各司其职,服务教学改革。

    二是规范合作教育制度,梳理总结多年合作教育的实践成果,制订了相关文件,形成了有效的合作教育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

    三是创新合作运行机制。行业性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另一关键词,选择若干地方产业支柱,形成与相应行业及相关企业共同建设承载合作教育项目的平台,是合作教育创新的落脚点。为此,学校率先提出并实践了“行业学院”的合作教育新模式。

    行业学院是学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的新模式,承载若干合作教育项目,包括若干合作开发的行业“课程模块”。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修完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程后,根据兴趣进入某个行业学院,选修“预设的”课程模块,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行业实践创新能力并初步建立行业文化认同。学校紧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目前已建有阿特斯光伏科技学院、康力电梯工程学院、国际服务工程学院、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和汽车工程学院等五个行业学院。行业学院使学校与行业的链接更加顺畅,形成了学校、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共同体”,扩展了学校的发展疆域,有效促进了学校与行业的协同发展。

    师资强调行业背景和专业发展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行业背景”和“专业发展”是较为普遍的“短板”。为此,学校大力推进师资转型工作。

    一是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于2011年在全省新建本科高校中率先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开展教师教学生涯设计、教学能力校本培训,并通过专题研修营、教师沙龙等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二是加强产业教师队伍建设。预留10%-15%的编制聘任业界技术骨干及海外“双师型”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并由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提供针对性的教学能力培训,或采用与校内教师“1+1”互补结对的办法,使其尽快达到高校任教的基本要求。

    三是加快本校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队伍建设。从2006年开始实施百名教师下企业、百名企业家进校园的“双百工程”,明确青年教师定期企业培训制度,鼓励任课教师参与企业研发与技术改造,调整工程教育教师的评聘和考核办法。

    四是加快培养具有“意识国际化、能力国际化、素质国际化”的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实施“教师国际化工程”(海外访学、留学),促进教师转型发展,使教师拥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和国际视野。(朱士中)

云南工商学院:市场导向 增强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

    云南工商学院坚持市场导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方向,有力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动手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在创办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道路上取得了快速发展。

    培养方案一届一版

    学院积极探索适应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努力实现按需培养,两个衔接,即专业设置与职业分类相衔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每年派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按专业分组到数百家用人单位调研,收集用人单位及学生的就业与实习意见。根据工学交替过程中合作反馈的情况,了解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趋势,摸清各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根据各专业的主要对应岗位,分析岗位能力需求,制定职业培养标准,据此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人才培养方案一届一版。

    在校内设立了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实行相关课程的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要求学生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必须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即持“双证”。这样强化了对学生的职业牵引和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

    学院本着帮企业创造价值的原则,与近20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与100多家企业实施了订单培养合作,与合作单位在顶岗见习、顶岗实训、毕业实习等三个方面建立密切合作。合作过程中,企业专家积极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课程改革、核心课程授课、学生项目指导和毕业设计指导、制度文化培训等活动。

    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在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程完成的前提下,安排学生在第5或第6学期,去企业进行为期3到5个月的专业实习。学生通过实习,了解岗位对专业技术技能的要求,熟悉职业环境,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的。学生实习后,再回校学习1到2个学期,有针对性地强化相关专业技能,使就业竞争力大大增强。

    “双师”团队仿真实训

    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的核心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师具备相关生产实践经历和职业能力是教师聘用上岗的核心标准。为此,学院招聘专业课教师均要求有5年以上专业工作经验、持“双证”(职业资格证、高校教师资格证),为促进教师队伍尽快向“双师型”转变,学院设置了薪酬专业系数,依据专业人才的紧俏程度,给出不同薪酬系数,使教师的薪酬符合市场变化。此外,学院每年暑期开展“教师专业回炉计划”,专业课教师必须到企业顶岗工作。还坚持聘请行业专家负责学院10%左右的专业课程的授课。目前,学院专业课教师中具有实战经验的教师比例已达到专业课教师总数的90%以上。

    学院坚持推广以“实用、幽默、互动、励志”四大要素为考核指标的“精彩课堂”,定期组织“精彩课堂大赛”。配合学生评教制度,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授课的趣味性和内容的丰富实用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奖励学生评教排名靠前的教师,淘汰年度排名最后的5%—10%的教师,促进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专业课程全面推行项目驱动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就如何完成一个个真实的专业项目,展开研究性学习。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去收集信息和材料,使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到真正实用的技术技能。实训课时占到专业课时的50%以上,实训室的建设遵循环境企业化、内容任务化、作业产品化的“三化”原则,力求课堂教学与实训均在仿真环境下进行。

    励志与养成储蓄正能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