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先导 铺就高职院校强校发展之路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1-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3年12月,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申报的“基于GIS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这是今年山东省所有科技进步奖项中仅有的一项由职业院校主持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该项目充分利用GIS 与MIS技术,对区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等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集成,实现了水资源管理工作日常业务处理的数字化、可视化,为集中而高效地统一管理和调配区域水资源提供了技术支撑。早在2012年8月,山东省教育部门组织专家对这一课题成果进行测试和技术鉴定时,就给出了“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结论。自2011年1月起,该项目研究成果先后在临沂市水利部门、日照市水利部门等单位推广应用,使上述单位相关工作的工作效率提高了50%以上,对水资源费征收贡献率约为2%,降低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成本0.1~0.2%。截至2012年底,已取得近1200万元的经济效益以及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生态效益。

    上述的这一成果仅仅是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科研建设的一个缩影。据统计,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参加了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国家水利部门“948”重大攻关项目、山东省世界银行农业贷款项目等国家、省、部、厅级科研课题和横向课题1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励15项、地厅级奖励95项、国家技术专利61项。其中在施工机械自动化、灌溉自动化控制、水电设备研制、水资源优化配置、节水技术等方面的科研成果更是具有技术先进、实用性强、效益显著等特点,在生产实践中被广泛应用。该院参与研制的“大型渠道混凝土机械化衬砌成型技术与设备”2007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现已全面用于南水北调东、中线干渠、平原水库、灌区改造等工程建设,并出口巴基斯坦、委内瑞拉等国,为国家增收节支总额在3亿元以上。

    正所谓水有源,树有根。该院之所以能够取得上述丰硕的科研成果,还要归功于学院领导率先垂范和开明管理。为了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学院先后制定和完善了《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科研工作管理办法》、《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教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科研管理文件。此外,学院还设立了“山东省节水灌溉研发中心”、“山东省调水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这些有力的举措使该院的科研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极大地推动了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

    学院还实施了“树名师、创名校”工程,努力实现“一流学校要有一流师资”的目标。学院目前拥有一支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技能高超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540人,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183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232人,双师素质教师344人。国家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水利职教名师2人,省部级优秀教师5人,山东水利“3131人才培养工程”5人,山东水利厅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2人,省级教学团队4个。

    教育事业要发展,教育科研要先行,教育科研与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处于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是学校开拓办学思想、更新教育理念、谋求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才质量的重要保障条件。除了过硬的应用技术研究以外,该院在教育教学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院专门成立了高职教育研究室开展高职教研工作。通过开展系列学术讲座,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近3年来,共确立《高职教育“双轨式”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工程类高职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等重点教研、教改课题84项,划拨专项教学研究经费376万元。通过专项课题研究,积极探索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破解了学院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学院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高职院校实现永续发展的基石。然而要想真正将科研工作搞得风生水起,却并非一日之功。像山东水利职业学院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科研阵地的高职院校,可谓凤毛麟角。他们结合自身优势,将科研工作与行业、企业发展相结合,积极参与行业、企业技术研发以及横向课题研究,注重科研成果转化,为行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的实践证明,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强校的必经之路,它不仅能够带动学校的教学改革,提升师资队伍水平,还能全面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将始终坚持“科研先导、服务社会”的发展战略,围绕“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朝着行业领先、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职院校的目标奋勇前进!  (张跃志)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