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陈康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3-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陈康金

    陈康金和学生在一起。(本版图片由江苏南京市东庐中学提供)

    陈康金是谁?教育圈的人大多都听过他的大名。

    他因“讲学稿”出名,他所在的东庐中学也因此声名鹊起,参观、考察者络绎不绝。但关于陈康金和东庐中学的真实形态,到底有多少人能说得清,还真有点拿不准。

    这里不妨摘录两段文字,或可略解一二。

    南京溧水之东,有山曰庐,谓之东庐,这里是百里秦淮河的源头。虽说林木葱茏,却因算不得什么风景如画而一直默默无闻。然而近些年,“东庐”声名鹊起,一再被人提及,且频率日高,只因为东庐山脚下有一所学校——东庐中学。

    陈康金,东庐山脚下那所因山得名的农村中学校长。以农村中学校长身份成为公众人物的不多,但陈康金便是其中一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名校长、南京市基础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尽管荣誉不少,但无论在什么场合,陈康金都保持着低调的行事风格。并非刻意,而是天性使然。在浮躁的世相中,他和他的团队一直保持着一种难得的安静、平静和沉静,至博至淳。

    我们身在农村,乡土气是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我们热爱教育,书卷气是学校努力营造的文化氛围。乡土气与书卷气并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理想校园形态。    

    ■本报记者 时晓玲

    在农村初中一待就是30多年,出名后依然选择留下;

   农村学校条件不比城里,但庐中一些年轻有为的教师却不愿意离开;

   教改中,一些新名词、新说法不断翻新,但他却反对制造新名词,抱定将“讲学稿”进行到底的信念不放。

   这一切,究竟因为什么?

    在各种大小不一的会上与陈康金不期而遇,总是一团和气地笑,打个招呼,并不多言,这样来来回回的次数多了,便邀约什么时候去学校看看。

    自“讲学稿”问世,满打满算东庐中学出名已经十年有余,人来人往热闹的时候着实不愿意去凑热闹,归于平静了,倒真想去看看,耳闻毕竟不如一见。

    新年正月没过,记者便踏上了去东庐中学的路。

    发愿只做乡村教育

    去学校那天,陈康金约好8:30去住处接我,见面一问,方知此时他已从学校打了个来回。他解释说,学校有不少农民工子女,父母出门上班时,有的顺便就把孩子带到了学校。所以学校从来不规定学生早上上学时间,因为这样会给家长带来不少麻烦。

    给家长方便有时就意味着学校管理工作要加码。学校老师后来告诉我,有的学生因此早上6点多一点就到校,这时值班老师还没进校园,校长就默默补了这个空档。只要他不外出,每天6点多一点就会到学校四处转一圈,直到值班老师到岗,他才放心地去做其他事。

    从住处接上我,陈康金没有直接去学校,而是亲自驾车上了与东庐山遥遥相对的无想山。他说,山下便是庐中,我们绕一个弯,先带你四下看看。不经意流露的话语间,有一份细心和体贴令人心动。

    早春二月,车驶过的背阴处残雪犹在,但山上竹木的新绿已是清晰可见,含苞的红梅在枝头也开始按捺不住地争相朝外探头。陈康金说,他就出生在山脚下的村子里,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十多岁就上山砍柴、挖药材卖钱贴补家用。1980年,陈康金从镇江师专毕业后,想都没想就放弃了当工程师的念头,选择回母校东庐中学教书,以便照应这个在贫困中飘摇的家。 

    刚回来教书的陈康金连教了3年全校最差的班,变弱班为强班的本事使他崭露头角,工作3年就入了党。正是这3年,让他对那些“后进生”和他们的家庭有了更深切的了解,使他在以后的办学中总能处处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以至于到现在,东庐中学虽然早已声名远播,他对这样的学生还是不离不弃。这些年,学校招收学区内小学毕业生,没有拒绝过一个年龄大、智力差或是被视为“差生”的孩子,学生还是当地的农家子弟,并且又多了些随迁务工人员的子女。

    且聊且行,车很快下山,陈康金一指马路对面与几片农田为邻的房屋:那就是庐中了。  

    东庐中学原属经济欠发达的东庐乡,后随乡镇区划调整到县政府所在地永阳镇,因距县中心还有七八公里,无缘跻身于城区学校行列,如今虽已县改区,依然算是一所乡村中学。

    陈康金说,有一个事实谁也无法回避,那就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有三分之二强的学生是在乡村或偏远欠发达地区。当年,看到农民的后代在这所没有任何优越条件的学校里,亦步亦趋跟在优质学校的后面,靠大量做习题、拼时间和体力苦苦追求高分,最终还是败下阵来,他被深深地刺痛过。所以,陈康金的理想就是要轻负高质地成就农村孩子,为他们办一所不输城里的优质学校。

    2007年,带着办学的困惑和思考,陈康金参加了全国初中校长第十期高级研修班学习。此时,这位乡村校长因为教育改革已小有名气。跻身于国内条件优越的各大初中名校与名校长行列,他不但没有丝毫的局促与抱怨,反而在不断观摩、研讨和学习中更加坚定了之前的信念。陈康金说:“我的思想是坚定的,因为无法享受优质教育更多的是农村孩子,所以一定要通过教改把农村学校办好,让农村孩子跟城区孩子、名校孩子一样享受同样的阳光。” 

    陈康金敢说这番话是因为有底气。自打1999年接任庐中校长起,他就坚持在学校倡导培养“爱生活、会学习、不缩水、营养全、有潜力”的“庐中学生”,并实现了学生无辍学、优质生源无外流、不分快慢班、无不开的课程、不加班加点补课赶进度、不买教辅书和练习册的“六无”学校形态。在“六无”形态下,学校探索出了一条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活、学生负担轻、教学质量高的教改新路,形成了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方式,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减轻了学生因过重课业带来的身心负担,使校园生活回归了常态。东庐中学也因此由一所原来硬件差、师资差、生源差、质量差的“四差”学校,一跃成为一所方向正、质量高、特色明、在全国有良好影响的农村初中。

    他是教师心中的偶像

    随陈康金在校园里转了一圈,他很快就没了身影,知道他一定有事要处理,记者就和上午第三四节没课的徐城老师聊了起来。

    徐城教数学,2001年大学毕业来到东庐中学,现任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不瞒你说,刚毕业那会儿我特迷明星陈慧敏,可到学校两年后,校长却成了我的偶像。”年轻能干的徐城一点不掩饰自己的想法:其实老师们记住校长的,不是那些豪言壮语,而是实实在在的一些小事。

    徐城说的这些小事包括:刚来东庐中学时,学校老师大多都是当地人,说起方言来他一点儿听不懂,陈康金就在教职工全体大会上要求老师,不能因为学校只有一个客籍人就不讲普通话;工作第一年回老家过春节,是校长派了一辆车送他回去。那时,学校还在用手写体的讲学稿,文印室里堆着刻字的蜡纸、手推油印机,老师课前备课和学生预习统一步调,以讲促学。徐城说,这些事刻在脑子里,一辈子忘不掉。

    跟着校长这些年,徐城感受最多的是两个字:感动。校长从不会拒收智力与行为习惯有问题的学生,老师因此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但每每看到校长总是笑眯眯地接纳生活中所给的一切磨难,老师们也就不再有怨言;碰到学校哪个老师病了或出意外住院,校长都会悉心安排人去轮流照顾,有时比家里人想得还周到;学校有肌无力的学生,校长会带头和大伙儿一起捐款;每年学期结束,校长不是急于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评高论低总结,搞的人灰头土脸,而是谆谆教导老师假期该如何健康生活。

    这就是庐中的文化,有着家一样朴实而温暖的味道。

    这些年,来参观的人多了,学校一些年轻有为的教师难免被人相中要挖走,但他们大多数还是选择了留下。他们说,跟着陈校长心里踏实。老师们说的踏实,就是校长能够在他们的人生规划和业务提升上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校长说了,成就老师是他做校长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校长心里有老师,我们心里怎么能没有他。”

    “讲学稿”得益于背后看不见的学校文化

    一所原本普普通通的乡村初中,因为“讲学稿”而出名,而每每达到和接近南京城区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直至获得市级最高荣誉——南京市教育教学突出贡献奖和省级最高荣誉——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东庐中学一时充满了传奇色彩,人们也似乎把这里当作了觅取“真经”、包治教育百病的场所。

    但陈康金没有因此头脑发热。他说,很多人到这儿来学“讲学稿”,可回去之后还是学不好,因为他们看到的仅仅是“讲学稿”本身,其背后整个的学校文化他们没学到。

    这个“没学到”的东西在陈康金看来,才是东庐中学最重要的东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致读者     下一篇:教师需要:校本教研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