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职工文体活动为何受冷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5-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陈彬 绘

    ■好不容易绞尽脑汁把活动组织起来了,可每次参加活动的总是些老面孔。要么就是各二级单位的工会主席、干事,迫于无人参加才报名,要么就是40岁以上的和离退休教师,年轻的教师很少。

    ■人数众多,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不一样,这给开展活动增添了很大的难度。有些高校在开展教师文体活动的时候,还面临着无组织、无场所、无经费的“三无”状态。

    ■开展高校文体活动一定要丰富多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层次,以满足教职工的多种需求。对高校的文体活动管理体制和组织方法要进行大胆改革和探索,形成“一体两翼”的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

    ■叶思雨 郭聪 通讯员 曹正

    每天上午9点半,西南石油大学行政楼内除了接待师生服务窗口的教职工,其他人员都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走出办公室,来到行政楼前的空地,做起广播体操,锻炼身体。教职工集体“工间操”,成了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

    今年,西南石油大学启动的教职工“人人入队”工程,使得该校教师参加文体活动成为一种时尚,也让往日受冷落的文体活动重新受到教师们的欢迎。

    不知从何时起,原本颇受高校教师欢迎的文体活动,却逐渐“失宠”,在一些教师眼里沦落成“鸡肋”,昔日全校教师齐动员参与文体活动的场面似乎已成为一种记忆。

    教师文体活动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新时期,如何让教师文体活动焕发新的活力,使文体活动真正起到丰富教师业余文化生活、促进教师身心健康的作用?对此,笔者进行了调查。

    高校文体活动“求参与”

    这几天,陈宏正在为学校举办一年一度的校体育文化节的事情发愁。为了凑齐学校工会下达的“运动员”名额,作为单位的工会干事,他用尽了“威逼利诱”的办法,到处央求同事报名参加。

    最终,在付出“请吃饭”的代价下,几个关系比较好的朋友答应报名参加,才算完成任务,解了燃眉之急。

    这让已有30年教龄的陈宏感到十分的不解。“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只要是学校举办的活动,人人都会参加,体育文化节更是学校的盛会,像过年一样热闹。”回忆起那个时候的场景,陈宏感慨地说,“今非昔比。”

    据笔者调查,目前高校组织的文体活动受到教师们冷落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对此,成都某高校有着20多年工会工作经验的曹文静感受特别深刻。

    在我国,绝大数高校都是由工会承担组织开展学校教师文体活动的职能。曹文静坦陈,在21世纪以前,高校工会在丰富教师文体活动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校工会在这方面的组织能力、号召能力已大不如以前。

    “以前,根本就不需要我们宣传动员,老师们都会主动积极参加。”曹文静认为,那个时候学校组织文体活动之所以受到教师们的欢迎,主要原因是生活比较单一,平时娱乐活动也比较少。“哪像现在,很多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宁愿宅在家里看电视,上网聊天,也不愿抽出一点时间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

    在偌大的室内运动场,稀稀拉拉的几个人显得格外冷清。四川某高校正在举办“迎校庆”书法绘画比赛,如此冷清的场面让活动主办方负责人李建辉既尴尬又意外。

    “按理说,校庆活动算是比较重要的,学校也正儿八经地发了通知,通知里面说得清清楚楚,要求每个单位必须选派足够的人员参加,但结果还是让我有点意外。”李建辉说。

    在实际工作中,让李建辉郁闷的还有,他们好不容易绞尽脑汁把活动组织起来了,可每次参加活动的总是些老面孔。“要么就是各二级单位的工会主席、干事,迫于无人参加才报名,要么就是40岁以上的和离退休教师,年轻的教师很少。”

    面对失宠的文体活动现实状况,曹文静也很无奈。“不搞,对不起这份工作,以后开展文体活动就更加困难了;搞的话,费力费时,效果不好不说,更重要的是职业成就感受挫,总觉得是自己剃头挑子一头热。”

    文体活动为何不受待见?

    一边是学校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一边是教师们并不领情,参与热情不高。文体活动受冷落的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原因呢?

    “学校开展的文体活动太单调,完全没有吸引力,基本还停留在上世纪的老三样:球类健身、书法绘画、知识竞赛,比赛的奖品也还是老三样:肥皂、毛巾、洗衣粉。年年如此,不参加也罢。”某高校的一吴姓教师说。

    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与这位教师有同样想法的人还真不少。他们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进步,高校教师文体活动也应不断改进。

    工作忙、压力大、没有时间,是高校教师们不热衷参加学校文体活动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川某高校30岁的戴路每个学期平均有320学时的课,还承担了多个科研项目,作为一名孩子刚满半岁的年轻妈妈,她直呼吃不消,“还没有开学就盼望着下一个假期,连家都快顾不上了,哪还有心思参加文体活动?”

    “按道理,在这种巨大压力面前,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刚好是一张一弛,可以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但由于学校组织开展的文体活动缺乏新意和吸引力,使得很多教师宁愿放弃这个本可以让自己喘口气的机会,也不愿浪费时间和精力。”戴路说。

    换个角度看,活动组织者也有自己的苦衷。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教师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文体活动开展难度加大。“人数众多,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不一样,这给我们开展活动增添了很大的难度。以前学校教职工只有500多人,现在翻了4倍。因此,要组织一个全校教师都能参与的文体活动,的确不现实。”李建辉说。

    除了教师人数激增的现实状况,有些高校在开展教师文体活动的时候,还面临着无组织、无场所、无经费的“三无”状态。

    除了校工会平时组织开展一些活动之外,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像大学生一样成立各种文体活动的协会和社团这种民间组织,即使有些高校成立了类似于篮球协会、舞蹈协会等组织,但由于受到活动经费的制约,也多半处于有名无实的状态。

    此外,高校缺乏开展文体活动所需场所也是制约文体活动蓬勃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方面高校教师人数增多了,但另一方面,学校所能提供给教师开展文体活动的设施却没有相应增加。“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去抢占学生文体活动的设施资源,但还是杯水车薪,不能完全满足教师的文体活动需求。”曹文静说。

    如何让教师走出办公室动起来?

    要让文体活动焕发新活力,使文体活动有特色、受欢迎、被喜爱,就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在管理运行体制、组织方法、活动内容及活动形式上下功夫。

    西南石油大学校工会常务副主席陈德颉认为,要改变目前高校文体活动不受教师待见的状况,最重要的就是在文体活动内容上进行创新,把教师吸引过来。

    “由于高校教职工年龄、性别差异,文化素养、欣赏水平不一,因此,开展高校文体活动一定要丰富多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层次,以满足教职工的多种需求,要根据教师的兴趣、爱好、特长、需求进行设计,而不是几十年不变。”陈德颉说。

    有数据显示,高校教师的患病率排前四位的为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体重超标、肥胖已成为教师身体亚健康的“祸首”。有鉴于此,从今年开始,西南石油大学启动了一项针对全校教职工的特别计划——“人人入队”工程,学校以红头文件的形式,要求每名教职工至少参加一个文体组织,以此加强教师的锻炼。

    为确保“人人入队”工程顺利实施,西南石油大学还把每周四的下午定为全校无课日,专门腾出这个时段,开展全校性、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让教师走出办公室,走进运动场。

    “入队工程”实施两个月以来,受到了教职工的热烈欢迎。现在每周四的下午4点半,把手头的工作完成之后,西南石油大学学工部的刘小萍就会跟同事一起去教工小区网球场,在教工网球协会教练的指导下,练习打网球,锻炼身体。

    4月20日,来自中国地大(武汉)、华中科大、华中农大等多所高校的百余名单身教师,一起赴孝感天紫湖畔,与湖北省直机关同样单身的男女参加野外拓展活动。活动主办方、中国地大(武汉)工会负责人表示,这已是该校第三次举办为学校老师定制的相亲活动。

    该负责人说,高校教师择偶的眼光普遍较高,其中很多并非武汉本地人,交友圈子相对狭窄。加上他们大多学历高,把青春都奉献给了学术,在恋爱这堂课上他们并不及格,也容易成剩男剩女,我们得想方设法让他们多上这样的恋爱补习班。野外拓展活动植入“相亲”主题,也算是文体活动的一种创新。

    大连大学校工会杜敏认为,高校文体活动的现有管理运行机制也是制约高校文体活动发展的根本原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