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名不宜频繁更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5-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校频繁更名实际上正说明了学校对自己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定位不准、方向不明、特色不彰,只是在一味地迎合市场。

    ■徐秉国

    据报道,自2010年以来,湖北地区高校新增20多张新面孔,这些院校或由学院升格为大学,或“独立”,或更名,或合并组建,或新建。而在校名上换来换去,结果像武汉商学院、武汉工商学院,湖北工程学院、湖北工程职业学院这类仅一字或一词之差的相似校名,让考生和家长有点难以分辨。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大学的更名潮风行。从已经更名成功的大学校名上可以发现一些共性的特征:在地域上扩大化。地级市校名升级为冠省校名,冠省校名升级为北方、南方、华北、东北、西北、西南、中南等校名。在层次上高端化。中专学校升级为专科学院、专科学院升级为本科学院、本科学院升级为大学。在特色上时尚化。尽量甩掉“钢铁”、“机械”、“农业”、“地质”、“林业”等传统性十足的字眼,着力添加“科技”、“财经”、“电子”等时尚性的名号。

    大学校名作为符号正如人的名字一样并非不可更改,且有时是非改不可的。如很多名校举办的独立学院(分校)实现了真正的独立,告别母体自授文凭,依照国家政策校名中就必须去掉前面母体学校的名字。这样更改校名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我们也要深思那些为所谓提升学校“名气”而单纯为“名”而改名的现象。

    可以看出,这些频频更名的大学大多是非知名的大学,它们之所以热衷于校名的更改,其原因也不难理解。这是因为在我国一些考生和家长对高等教育存在着片面认识,认为大学就比学院好、学院就比学校好,“科技”类就比“农业”类的高校好,只重学校不重专业,容易“按图索骥”,循着校名去选择高校。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高中生源数量的衰减,可以预见到一些办学层次低、水平差、无特色的学校招生愈发困难。招生一旦不足,学校就难以持续发展甚至有倒闭的可能。可是高校要由“非知名”而成家长、学生心中的“知名”实属不易,非一蹴而就的。于是在现实困境与功利考量中,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付出提升学校的形象与名气,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更改校名,使之听上去“高、大、全”往往就成了最佳的途径。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大学更名而使学校、学生“双赢”也不宜过多地指责。

    只是,大学校名不仅仅是一所学校的脸面与形象,它也传承着一所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大学的成长也不是“一次性”的买卖过程,它需要一以贯之地坚守与维护。而高校频繁更名实际上正说明了学校对自己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定位不准、方向不明、特色不彰,只是在一味地迎合市场。迎合就意味着放弃立场、失却根基,如此一来,大学处在“漂浮”的低水平状态,左右摇摆,最后可能是无源之水式的短命历程,淹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而无益于学校发展。而对学生来说,由于学校热门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学生盲目趋赴,造成同类毕业学生扎堆,供大于求,就业不易。因此,一所真正有追求、对教育有真正理解的大学,一般是不会轻易更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建校150多年来,校名一直沿用至今。

    大学者,非为其表,而求其实,讲究的是内涵、水平、特色。因此,我国一些非知名大学与其在校名上花心思、做文章、走捷径,不如安神静气、踏踏实实按教育规律办学,突出学校特色,提高办学质量,树立社会形象,形成优良的办学传统。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