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促发展 示范引领铸名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6-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简玉麟,男,1962年生,湖北天门人。现任武汉市交通学校校长、校党委副书记、武汉市洪山区人大代表;大学本科学历,高级讲师;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汽车类专业主任委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职业教育分会理事、湖北省物流职教集团副理事长、湖北省交通职教集团常务理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服务与应用分会专家库专家、武汉市职成协会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会长、武汉市学科带头人。

    在近30年的职业教育生涯中,简玉麟同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潜心研究职业教育规律,先后主编、主审《机械基础》、《汽车车身修复》、《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维修(驾驶)技师培训教材》等教材;在国家、省市等权威刊物上公开发表了《试论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信息技术在汽车商务课教学中的运用》等近20篇论文;主持研究《汽车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研究》、《武汉市中职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研究》、《中职特色数字化校园建设》等课题。由于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创新能手”、“优秀职教教研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武汉市教师学科带头人”等。

    简玉麟同志坚持“德育为先,儒家立德”的育人理念,提出并实施三阶梯教育模式:培养合格公民的人格、培养传统精神的人格、培养时代创新的人格,由低到高,由最基础到与时代精神接轨,分级塑造人格,最终完成一代新人的人格形象塑造。与此同时,他还突出七项素质教育:通过潜移默化,教会学生“心善”;长期训练,教会学生“嘴甜”;率先垂范,教会学生“手勤”;训练思维,教会学生“脑活”;开展活动,教会学生“体健”;榜样引路,教会学生“技高”;典型启迪,教会学生“忠诚”。通过三年的素质养成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得到了企业、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赞誉。

    武汉市交通学校创办于1959年,开设有交通运输、加工制造、信息技术、财经商贸和旅游服务五大类十五个专业及方向,现为国家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重点实训基地,多次被评为省、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是湖北省和武汉市职业教育的品牌和窗口。

    学校地处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心地带,毗邻碧波荡漾的汤逊湖。校园内风光秀丽,绿树成荫。南北两个校区,总资产逾3亿元,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60余人,近三年在校生和短期技术技能培训的社会各行业人员年均在7000人以上。

    作为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获奖大户,从2009年至今,武汉市交通学校夺得6个一等奖,18个二等奖,16个三等奖,获奖数量在湖北省中职里位居前茅,占全省获奖总数的1/7,这让武汉市交通学校被武汉媒体誉为中职里的“华师一”。

    校长简玉麟透露成功秘诀:抢抓示范校建设机遇,立足市场办学,开展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通过构建“职业人才校企共育、重点专业校企共建、双师队伍校企共培、办学成果校企共享”的“四共”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改革“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办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加强队伍建设和完善内部管理,进而促进学校改革创新、提升质量、办出特色。

    改革创新 提升内涵

    2011年10月,武汉市交通学校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建设单位,重点建设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车身修复、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电梯安装与维修方向)、电子技术应用4个重点专业,着力打造汽车科普园、开放性数字化校园两个特色项目。

    围绕学校确立了“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提升效益”的发展思路,着重抓改革、促创新、联企业、建机制,明确了示范校建设的主线,全力推进“四大创新、三大建设、二大任务、一个机制”的“4321”建设工程,即学生素质养成与学生教育管理创新、课堂有效教育与教学管理创新、学校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与创新、学校设备设施与环境管理机制创新等四项改革创新工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等三项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示范校重点支持专业建设和特色项目建设两大任务;以及建立与完善“校企合作新机制”。

    通过“示范校”建设,学校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联盟和中外联合多元化办学模式;重点建设专业形成了“工学一体、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重构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形成了“理实一体”“行动导向”模式;学业评价形成了“多元多维”评价模式;师资队伍形成了“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形成了“深度融合、多元并存”的发展机制;实训基地形成了“校企共建、资源共享”实践教学平台;服务经济社会形成了“湖北职教、武交技工”品牌形象。

    校企融合 提高质量

    在示范校建设期间,四个重点专业分别构建了“树形结构”、“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校企一体、订单培养”、“订单驱动、校企共育、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行业、企业、同类学校及毕业生等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形成了4个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和《岗位(群)能力调研报告》,按照相应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完善了4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建成了一批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教学情景,实施“理实一体”、“行动导向”等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并完善凸显职业教育规律的课程开发范式——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职业功能模块化”课程体系、汽车车身修复三个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并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研制了“多元多维”评价模式,开展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标准的学业评价和以办学满意度为和核心的学校评价改革,形成了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整体及单元评价标准。

    整合、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引进行业、企业资源,建成了一个行企共同参与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由四个重点建设专业信息化资源组成,包括《电子产品制造工艺》等8门校级精品课程资源、《电梯拖动与控制技术》等3门校级优质课程资源、《汽车维护技术》等28门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机械部分)》等8本出版教材及《钣金基本工艺实训教程》等12本校本教材电子资源、汽车构造仿真教学资源、车身修复技能训练标准化作业视频资源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新增校内《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等课程学习站9个、实训室(一体化教室)4个,改(扩)建校内实训室(中心)16个。

    经过两年的建设,共培养专业(学科)带头人6人,骨干教师34人,“双师型”教师比例增至85%(四个重点专业比例增至90%),师生比为1∶22.9。聘请了以企业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为主体的兼职教师37人,省楚天名师6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教学团队。通过建设,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国家比赛奖项38人次(其中一等奖3人次),获得省级比赛奖项8人次,获得市级比赛奖项12人次,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支撑和智力保障。学校的建设经验以“树师德 立足职教 提师能 服务社会”主题在2013年福州举办的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进行了交流。

    通过不断建设,长效紧密型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已形成。与雪铁龙、丰田、通用等知名汽车品牌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学校成为“通用AYEC项目优秀学校”、“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企校合作优秀培训中心”和“SAE-博世汽车技师教学合作伙伴”。学校的建设经验以“交结名企 共育共建 通融校企 共培共赢”主题在2014年武汉市职成协会年会上进行了交流。 

    办出特色 彰显品牌

    通过示范校建设,学校大胆改革创新、整合办学资源、敢于先行先试、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进而提升内涵建设和办学水平。

    1.示范校建设已成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催化剂”。

    通过两年建设,全面提高了学校教育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学校在办学条件、教育能力、教改质量、教研水平、教师素养和校企合作方面得到显著提升,也有力地推动了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和内部管理再上新台阶。

    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建设带动了其他专业的发展,汽车车身修复专业“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经验在其他专业中推广,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组建了一个订单班,航空服务专业开展了“厂中班”工学融合;四个重点建设专业实施的项目式、任务驱动式教学和“多元多维”评价模式在全校各专业推广应用。学校专业建设形成了以重点专业辐射带动、重点专业与非重点专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近两年,在示范校建设的推动下,学校备受社会普遍认可,学校获得湖北省依法治校先进单位、湖北省招生就业先进单位、武汉市文明单位、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状、武汉市人民满意学校、武汉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武汉市卫生先进单位、武汉市校园文化先进单位等诸多荣誉。

    2.示范校建设已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