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畅达进行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卓越人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6-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海外国语大学与新中国同龄,是国家教育部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教育部门首批核准大学章程的全国6所高校之一。上海外国语大学素有“新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发祥地之一”和“”的美誉。

      江南著名高等外语学府

    上海外国语大学创建于1949年12月,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率先举办的高等外语学府;是中央批准的新中国首批全国重点院校之一;培养了新中国首批英语、俄语专业的博士;是全国外语类高校中首个也是目前仅有的拥有非语言文学类专业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院校。

    65年书香翰墨、桃李芬芳,学校会集了凌达扬、夏仲毅、方重、徐仲年、姜椿芳、颜棣生、杨寿林、陆佩弦、漆竹生、钱维藩等众多杰出的名家大师,开创并丰富着学校的人文传统。

    2013年11月,作为全国首批6所高校之一,国家教育部门核准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章程》,明确了学校践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促进多元文明沟通,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使命。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卓越人才,即具有全球视野、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外语特长,并能够畅达进行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高端国际型人才。

      专业优势明显 培养特色人才

    上海外国语大学践行新时期外语人才观,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畅达进行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高端国际型特色人才。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全国领先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专业自建校以来始终保持着领先的学科优势和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历经65年的传承、沿革,形成了历史积淀深厚、教学特色鲜明的品牌优势,学科排名在国家教育部门开展的最新一轮全国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学校拥有全亚洲首屈一指的高级翻译学院,获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的全球最高评级之上,是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中国仅有的位列世界15强的专业会议口译办学机构。

    上海外国语大学现在设有25个语言类专业;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培育);1个国家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西欧语种群(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希腊语、荷兰语);9个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包括西班牙语、阿拉伯语、非通用语种群(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希腊语、荷兰语)、非通用语种群(朝鲜语、波斯语、泰语、印尼语、希伯来语、越南语)、法语、日语、英语、俄语、德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所有专业中实行双外语制本科教学,即英语专业+第二外语、专业外语+英语,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四年本科期间必须学习一门第二外语;俄语、法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等其他外国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必须同时学习英语。所有外国语言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需通过本专业要求的最高等级测试,非英语类外语专业学生在三年级时都要求参加专业英语四级考试,英语必须达到专业英语四级水平,四年级时可报考专业英语八级考试;所有的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和课程设置中都开设一系列文化、经济、政治、法律、管理、国际关系等方向课程。

    非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显著

    上海外国语大学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始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提出“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念,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学改革,在全国外语类院校中率先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法学、教育技术学、新闻学等非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开创了外语类高校办学的新模式。

    上海外国语大学现在设有13个非语言文学类专业,分别属于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新闻学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所属学科中,政治学、应用经济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等5个学科为上海高校一流建设学科建设计划。

    上海外国语大学巩固和发挥外语学科特色和专业教学优势,在非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中,将外语强项融入到各专业教学中,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渗透,大力推进外语与专业学习相融合的复合型专业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新闻学、法学等专业教学中,外国语言教学采用专业外语教材,学生在二年级四年级时要求与英语专业学生一样参加全国专业英语四级、八级考试,通过者分别获得专业英语四级、八级证书。近两年,学校主动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服务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对高端国际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外语专业特色和教学优势,在非语言文学类专业中全面实施英语双学位、双专业培养机制(专业+英语),即只要英语修满规定学分标准,达到考核的要求,非语言文学类专业除了本专业的专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外,可以同时取得英语专业证书和文学学位(第一学位为文学学位的专业除外)。

    立足全球视野 培养精英人才

    上海外国语大学坚持小班教学(每班为10~25人),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各专业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推行通识教育,整合国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人文情怀,能畅达进行跨文化理解和沟通的卓越人才。

    国际教育提升学生全球视野

    上海外国语大学将国际化办学列为核心发展战略,为本科生提供体验多元文化、拓展国际视野的多种机会。学校已经与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所大学、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每年有来自约9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0名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来上外学习。学校引进国际一流教育资源,拓展中外合作办学和联合培养项目,与国外合作高校交流学生、互认学分、连授或互授学位等;与西班牙阿尔卡拉大学、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等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和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等;与法国、德国等知名高校联合培养法语/企业管理、德语/经济学等复合型人才,并大力拓展与美国、葡萄牙、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国家的一流高校联合开设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本硕连读等双学位项目。学生在校期间可依托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上外学生海外交流基金及其他各类联合培养和国际交流基金等申请出国、出境开展学习和交流。学校每年聘请约200名长期外国专家、教师及短期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保证每个学科和专业都有外国专家任教。历年来学校共有15位外国专家获得了“中国政府友谊奖”、“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或“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学校与意大利、日本、秘鲁、匈牙利、摩洛哥、西班牙、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合作建立了7所孔子学院。

    通识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上海外国语大学充分发挥自身的语言文化教学特色,课程设置一方面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另一方面积极学习国外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大力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学校是全国外语类高校中的先行者,自2006年起开始探索通识教育改革,全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质。现已建立起包括多元文化&国际视野、中华文明&文化传承、艺术鉴赏&审美情趣、数理哲学&创造性思维、科技发展&科学精神等十大模块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学科交叉力推卓越人才培养

    上海外国语大学实施“国际化特色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建设计划,实施英才战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不断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已开设“国际组织储备人才”、“外语专业卓越人才”、“多语种国际新闻人才”、“卓越涉外法学人才”、“应用经济学复合型国际化创新人才”、“无国界工商管理创新人才”等多个人才培养创新实验班。

    优质资源夯实学生知识积累

    上海外国语大学是上海东北片高校合作办学和松江大学园区合作办学的成员单位。学生在校期间除修读本校开设的德语、法语、日语、英语等本校辅修专业外,可跨校修读其它16所高校开设的涵盖文学、经济、管理、工学、力学、法学、艺术等学科门类共70余个辅修专业的学习,只要修完规定课程,修满规定学分,达到规定要求,即可取得所修专业所在学校颁发的辅修专业证书或辅修学位证书。学校加入了长三角高校学分互认计划,学生在校期间可申请到浙江、江苏等长三角地区知名高校开展学习交流。

    坚持文化熏陶 培养创新人才

    上海外国语大学弘扬“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校训精神,学校积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引介世界先进文化,努力培育海纳百川、胸怀天下的大学文化。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多级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上海外国语大学依托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市级卓越人才培养基地、校-市-国家三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校内外实习实践平台,建立起了课内课外联动的实践创新教育体系。学校通过ISTEPS美国实习实训营等海外实习实训平台,送学生到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国外高校和企业实地去学习和实践。

    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